绵阳生态环境建设这十年:实施“生态美市”战略碧水蓝天成常态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3-03-17 13:43:10 编辑:余淑萍 点击:
党的十八大以来,绵阳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这十年,绵阳以实施“生态美市”战略为抓手,用实际行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十年来,绵阳生态环境垂直改革稳步推进。全市9个县(市、区)派出生态环境局、驻地生态环境监测站、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在编在岗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划转至市本级,在编在岗人员工资按市本级标准执行。生态环境责任体系逐步健全。出台《绵阳市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三十六条硬措施》《绵阳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文件,全市污染防治攻坚的“顶层设计”和“四梁八柱”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有序推进。实施涪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全市共筹集涪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资金27785.5万元,出库项目95个,地方配套资金10243.8万元。与广元市等9个市(州),设立嘉陵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
截至目前,绵阳共获得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奖励资金19291万元,安排水污染防治项目10个,项目总投资12.09亿元,已带动地方投入资金7.41亿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取得显著成绩。全市已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10件,赔偿金额8358.3871万元,其中安州磷石膏企业赔偿7413万余元,用于磷石膏生态环境损害修复。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这十年,绵阳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大。与2014年相比,2021年绵阳市城区PM2.5年均浓度下降25.5%,PM10年均浓度下降30.5%,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下降50.0%,二氧化氮年均浓度下降33.3%;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8.8%,提高了12.4个百分点,增加了45个优良天。2020年起连续两年进入达标城市行列。
这十年,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绵阳市国、省控地表水断面Ⅰ~Ⅲ类比例提升了14.3个百分点,从2011年的85.7%,上升到100%,且连续五年稳定保持。其中Ⅰ~Ⅱ类断面占比为81.0%,较2011年提升了38.1个百分点。市级、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十年稳定达到100%。土壤、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持续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1类、2类、3类功能区昼间、夜间噪声以及4类功能区昼间噪声稳定达标,道路交通噪声、区域环境噪声水平保持稳定。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绩喜人
这十年,绵阳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绵阳颁布《绵阳市水污染防治条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落实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六项重点任务。通过十年共同努力,绵阳市水环境质量达标率提升并稳定达到100%,2021年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位列全国第50名、全省第5名,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稳中趋好。
这十年,绵阳着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其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大气监管体系,齐抓共管大气污染问题。能源结构进一步清洁化,全市淘汰燃煤小锅炉142.86蒸吨,燃煤锅炉改电150蒸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关闭或淘汰落后生产线(设备)企业142户,砖瓦行业企业压减到139户、压减近60%,整治“散乱污”企业2995户,其中关停取缔1397户、占比46.6%。建立健全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全市秸秆禁烧工程覆盖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
“十三五”以来,绵阳首次全面完成省下达的环境空气质量目标任务,进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绵阳环境空气质量实现四个关键跃升。一是同比2015年,环境空气质量六项指标中除臭氧有所上升,其余五项指标均大幅下降。二是“重度污染天清零”。三是“蓝天越来越多”,同比2015年,2020年市城区优良天数增加21天,PM2.5超标天数减少30天;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县市区(园区)由2015年的4个增加到9个。四是“排位屡创新高”,2019年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程度位列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19位,优良天数率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2位;2020年10月,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7位,是国家开展排名以来的最好成绩。
这十年,绵阳持续推进净土保卫战。全市土壤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该市全面开展了土壤环境监测预警建设、土壤污染详查、分类管控、风险防范,强化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狠抓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有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这十年,绵阳生态文明创建硕果累累。绵阳以创促建、以创促管、以创提质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愈发浓厚,建成北川、盐亭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成游仙1个省级生态县,全市发布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规划的县市区6个。自然生态彰显绿色本底。
全市建设各类自然保护地42个,其中大熊猫国家公园1个、自然保护区13个、森林公园10个、湿地公园2个、风景名胜区8个、自然遗产地2个、地质公园2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4个,实际落图总面积5726.82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28.28%,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总面积456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22.5%(占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的16.8%)。
与此同时,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其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6%、国土绿化覆盖率达到70.46%。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数据显示,绵阳有野生大熊猫418只,坐实“中国大熊猫第一市”的美誉。农村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65%提升到76.8%,农村生活污水直排乱排现象得到极大遏制。

服务经济发展举措有力
这十年,绵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现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绵阳初步构建涵盖“三线一单”、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排污许可的管理体系,高效服务经济发展。市级审批建设项目环评1000余个,核发排污许可证800余张,排污登记6000余个。为京东方AMOLED生产线项目、惠科液晶显示器件、诺思(绵阳)微系统项目等200余个重大项目做好环评审批服务,着力保障项目落地建设。
同时,推进“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形成全市1个总体管控要求、9个县、市(区)管控要求和69个管控单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坚持优化审批服务。率先建立实施环保服务重点项目“8条”措施和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10条”举措,实现5项政务事项“一网通办”,12项政务事项“全程网办”,电子证照签章共享1211条。实行“三个一批”环评管理,实施小微企业“三个一”环保服务,营商环境极大改善。(绵阳市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