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游仙区:聚焦基层群众需求 提升文化服务质效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3-02-16 19:01:56 编辑:陈婧 点击:
打卡展览馆,了解乡村振兴成就;走进农家书屋,徜徉书香海洋;来到文化站,参与各种文艺活动……
初春时节,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不论在哪个村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靓丽宽敞的文化广场,以及新建的文化活动中心、藏书丰富的农家书屋。这是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游仙区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的新变化。

近年来,游仙区在持续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实践中,紧密联系各地实际情况,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以满足新时代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突出常态长效、创新发展、效应叠加,推动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扩面提质,让群众生活“活”起来、精神乐起来,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升起来。
建好三个阵地,优化群众文化“生活圈”
走进游仙区魏城镇桂花社区的书法室,浓厚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数位居民在此挥毫泼墨,用心交流着各自的观点和建议,彼此欣赏又一同进步着。
一旁的舞蹈室里,社区阿姨们认真排练着节目,为参加下一次社区活动做着准备,几位小朋友也在一旁跟随模仿,好不热闹。
桂花社区居民李阿姨深有感悟:“社区为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每年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这种氛围下,大家伙儿逐渐习惯在闲余时间来社区活动活动。在这里跳舞,我还结识到了一群兴趣一致的好朋友,生活越来越开心。”
纵观魏城镇,桂花社区的书法室、舞蹈室,只是魏城镇强化资源整合、集聚人才力量,所打造的文化“新阵地”之一。近年来,魏城镇按照“3+N”组织构架进行文化阵地建设,其中,“3”即建立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企业、商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N”即飞龙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铁炉村张勇精神文化展示基地、鹤林绿洲康养绿色生态示范点、徐家场家风家训一条街。
“我们新建文化阵地31个,包含了与西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共建党校1所、建成‘镇史馆’等4所文化‘新阵地’,还设置了‘川剧脸谱’陈列室、竹编艺术工作室、‘黄荆凉粉’制作工坊,让文化阵地不仅在数量上取胜,还在丰富程度上满足群众需求。”魏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负期待,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发展的加持下,魏城镇先后获得“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四川省中心片区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试点镇”“四川省乡村文化振兴样板镇”等省级荣誉称号25个。魏城镇铁炉村获得“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荣誉称号。
魏城镇“出彩”的背后,离不开游仙区的谋划布局。针对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基层管理面积加大、人口增多的现状,游仙区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盘活资源,进一步优化“城市15分钟、乡村十里”群众文化“生活圈”。
在积极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方面,游仙区目前已建成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4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172个、农家书屋112个、社区书屋60个,改扩建镇史馆、村史馆、乡村农耕博物馆4个。推动图书馆分馆、文化馆分馆进乡村、进景区、进学校、进企业,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分馆19个。

此外,游仙区努力推进广播网络体系全覆盖。积极顺应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发展需求,发挥广电科技创新和宣传引导的优势,打造1个区级平台、9个镇级平台、151个村(社区)级平台、2505个终端广播点位,建成全省首个同步三级播控平台,实现区域内村(社区)应急广播点位体系全覆盖,形成了统一协调、上下贯通的广播体系,拓展更快捷、更高效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渠道。
在游仙区,文化服务“微站点”也得到了广泛建设。借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建设,游仙探索建立企业、景区、影院等文化服务“微站点”364个;精心创建了“鹤彩妈妈”“心之桥”“枧·爱”“富乐辣妈”“横山绣娘”等文化志愿服务品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用活三个平台,延伸公共文化“服务圈”
在游仙“芙蓉四季▪文艺时光”群众文艺优秀作品“云”展演成为了大家谈论的热点话题。
“该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鼓励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一线创作采风,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凝聚游仙区干部群众团结进取、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力量。”游仙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自2022年初,“芙蓉四季▪文艺时光”就开始了常态化的开展,且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内涵丰富。据游仙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芙蓉四季▪文艺时光”项目创新了“线上+线下”运行模式,线上通过“直播游仙”APP和“游仙发布”“相约游仙”微信公众号,打造了“芙蓉四季文艺时光”专栏进行展览展示,展出群众文艺走基层、广场舞“云”大赛、群众优秀文艺作品“云”展演等80余期。线下以“乐”享游仙、“舞”动游仙、“翰墨”游仙、“光影”游仙、“非遗”游仙等主题开展活动。
这样的模式,受到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也给了游仙区通过科技赋能,创新形式,探索“线上+线下”“云端+现场”的公共文化新模式,不断延伸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圈”的深厚底气。
在创新云端文化服务平台方面,游仙区积极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拓展服务时间、空间。2022年以来,先后开展了“迎春文化”线上走基层活动、广场舞“云”大赛、“芙蓉四季文艺时光”群众优秀文艺作品“云”展演等活动,吸引近30万群众参与,营造了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其中,“云图书馆”平台系统在全区8个镇172个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确保了疫情防控不放松、文化服务“不打烊”,文化供给“不断档”。
同时,游仙区坚持打造多元化线下活动平台——围绕“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推出“芙蓉四季”主题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我们的节日送文化(戏曲)下乡”“书香游仙 阅见美好”“红色文艺轻骑兵”“街头文艺”“乡村大舞台”等文化惠民品牌活动。创新“群众点单,政府买单”模式,去年,依托196个综合文化站(中心)开展各类文化活动5800余场。

“我们还以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为契机,积极搭建乡村文化竞演平台,深入挖掘各地优质文化资源,鼓励新乡贤、文化能人等纷纷出镜亮相,采用线下现场讲述与线上视频推介的方式,展现新时代家乡的民俗风情、地方特产、人居环境,展示本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游仙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从而激发全区形成“每镇一特色、每村一亮点”的群众文化供给模式。
集合三方力量,汇聚文化服务“朋友圈”
王旭是游仙区新桥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作为游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呱嗒板”传承人、区级百姓宣讲团宣讲员,让王旭明白肩上的重任。
自2002年以来,王旭坚守在基层一线,热心于各项文化事业,凭借自己的技能特长,为辖区群众免费理发、照相、开展公益送书画、写春联、创作方言快板、公益宣讲、红色义演等文艺志愿服务活动1600余场次,同时长期对辖区的儿童进行书法启蒙义务辅导教育。
为了使辖区文化氛围更浓、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更丰富,王旭根据群众各自的兴趣爱好长期义务教学各种乐器,在许多节日演出和大型文艺活动中都可见王旭“弟子”们的身影。同时,他义务辅导全镇各村、社区的文艺节目编排,使新桥镇的文化工作走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王旭长期的辛勤付出和奉献,得到了群众的好评和各级政府的肯定。王旭被评为《四川省十大乡土文化能人》《四川省百名优秀志愿者》《绵阳市十佳志愿者》和《非遗优秀传承人》等光荣称号。
游仙区坚持通过社会参与,建设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相关部门大力培育指导,近年涌现出一大批像王旭一样优秀的文化人才。
一方面,游仙区动员专业力量下沉一线。探索建立文化人才结对帮扶机制,创办“芙蓉争妍”文化大课堂,组织区文化馆、区图书馆等文化单位专业人才,通过春节送温暖、定点演出、艺术指导等形式,开展“结对子种文化”帮扶行动;通过戏曲进乡村、文化三下乡、文学采风、文化公益培训等方式,将8个专业团队、6个协(学)会等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到镇村一级,定期对基层文化干部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培育民间艺术家、文化能人,激活农村文化发展动能。去年,全区累计“下沉”文艺骨干580人次。
另一方面,游仙区统筹多方力量共建共享。打破宣传文化部门“单打独斗”的格局,统筹卫生、科技、教育、司法等多部门协作配合,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社科联等也发挥各自优势,形成集聚文艺演出、科普宣传、阅读分享、法治教育、体育健身、群众运动会等多个项目,指导各地成立“巾帼·她力量”“阳光使者”“旗帜飞扬”“夕阳红”等各类特色志愿服务队伍700余支,文化服务集束化效应充分发挥。
同时,游仙区发动群众力量夯实“细胞”建设——指导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文艺志愿服务队34支,现有注册文化志愿者460余人,经常性走到群众身边开展文化服务活动。打造“芙蓉溪”读书班、“书法课堂”、老年座唱队、“呱哒板”等传统文化传习组织、社团,定期开展培训讲座、票友会等多项活动,群众身边文化服务“细胞”建设不断加强。

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未来,游仙区满怀信心——充分发挥阵地作用,创新服务方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着力提升服务质效,持续拓展活动领域,广泛开展更接地气的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谢佩利 周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