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昌县:以“三个三”为主抓手 有力有序推动城乡基层治理工作提质增效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12-07 14:21:13 编辑:田恒铭 点击:
近年来,德昌县坚持党建引领,创新“三个三”治理机制,着力构筑城乡基层治理“四梁八柱”,扎实推动城乡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各项工作呈现高点开局、乘势而进的生动局面。

德昌县2022年组织工作暨基层治理工作会议
三个坚持,推动治理格局体系化。一是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构建“委员会牵头揽总、委员会办公室统筹协调、成员单位合力攻坚、工作组协同运转”的推进体制,形成全县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的工作局面。分类细化48项总目标任务,32家单位(部门)合力推动,14名县委常委带头联系11个村、2个社区、5家企业,以高位统筹、联动一心的有力举措推进落实。二是坚持分类治理。在农村,构建以乡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乡村法治、弘扬德治相融合的“一核三治”治理模式。在社区,突出党建引领,坚持服务、文化、社会、生态、智慧融入的“一引领六融入”治理模式。大力探索党建引领,强化居民自治、小区服务、物业管理、文化小区、环境治理、智慧应用、楼栋示范的“一引领七强化”治理模式,逐步形成系统全面的城乡基层治理整体架构。三是坚持常态督办。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出台城市、乡村治理重点项目“两张清单”,明确责任单位的任务事项、完成时限和目标要求。严格落实“每月报进度、每季一调度、半年一小结”的督办机制,以“责任制+清单制”方式抓实跟踪督办、联动推进。
基层治理专题会议
三个优化,推动治理版图合理化。一是优化治理版图。高质量完成两项改革调整优化,乡镇(街道)由19个调整为12个,行政村由137个调整为65个,实现布局调优、实力调强;严格落实省委“六个优化、四个尊重”要求和“一干多支”发展和治理战略,划分环城城乡融合片区、麻栗现代农旅片区、茨达特色农业片区、永郎绿色产业片区等4个乡镇级片区和20个村级片区,探索出“以县城带乡镇、以强镇带弱镇,以河谷带山区”的试点实践。二是优化治理组织。建立41个村级党委、15个村级党总支、9个村党支部,并优化设置村党组织下设党支部178个,将党建引领融入群团、自治、社会组织,实现“大治理”。在4个乡镇级片区设立联合党委,由联乡县领导担任党委书记,高位推动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工作;成立交通运输行业党委,并设立4个货车司机流动党支部,修建“货车司机之家”,切实解决“停车难、休息难”等问题;建立德昌亚峰电子商贸有限公司党支部,实现互联网企业党组织破零。三是优化治理队伍。出台《德昌县村(社区)常职干部专职化管理办法(实行)》,坚持岗位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制度化保障、规范化服务,招录社区专职工作者36名、基层治理等各类专干156名,不断壮大治理队伍。推行县委党校重点训、乡镇全覆盖训、村级兜底训的“三训”模式,分领域、分批次对基层治理骨干进行全员轮训,不断增强党性修养,精进本领能力。

德昌县2022年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及常职干部进修班

德昌县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万场微党课进支部”活动
三个聚焦,推动治理水平高效化。一是聚焦示范抓试点。坚持试点先行,制定城乡基层治理示范镇、村(社区)、小区计划,狠抓示范创建工作,积极参与省、州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成功申报省、州级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8个,不断总结提炼好经验、好做法,为全县城乡基层治理工作树立样板。二是聚焦服务疏堵点。大力推行“1个中心阵地+N个服务站点”模式,科学设置村级事务代办站65个,社保医保、惠农贷款等事项实现“一网通办”,群众可随时随地浏览办事指南,查询办事流程、所需材料,对网上可办事项能够“马上办”“指尖办”。全面推行村(社区)干部8小时轮流坐班制和24小时值班制,“随时”为民服务。在辖区各乡镇(街道)、村按标准建成12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73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年均化解各类纠纷矛盾3000余件,有力维护社会稳定。三是聚焦民生治痛点。抓实易地扶贫搬迁、绿色家园、自发搬迁和水电移民等四大群体治理工作,全面整合县乡村三级党员力量,常态化深入一线收集“第一手”资料,大力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森林草原防灭火、防汛防地灾、疫情防控、医疗救助、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及时了解掌握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立问题台账,拿出有力举措,逐项解决落实,建成“美丽凉山·宜居乡村”2个,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德昌县委组织部 陶光碧 木乃伍德)
白鹤滩水电移民黄家坝安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