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北车站的一名调乘司机,2011年到青白江城厢车站工作,负责成都集装箱中心站货场内进出口货物的调车作业。
今年是他到青白江工作的第11年,也是成都中欧班列安全平稳运行的第9年。“9年里,班次越来越多,集装箱越来越洋气,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幸福感越来越强。”杨勇用4个“越来越”总结了成都国际铁路港非凡十年的巨大变化。
班次越来越多
和谐内HXn5B0011是杨勇的“老搭档”,每次开车前,他都要围着车辆巡检一圈,认真检查车灯、转向、制动装置等是否正常,确认无误后他才攀爬到车内准备开车。“只有机车状态好了,作业安全才有保障,一定要坚持定时看、定期看。”随着车列缓缓停到到发线上,杨勇顺利完成班列“第一棒”任务。
“刚开行的时候班次很少,一个月跑不了几趟车。”杨勇说,2013年,他所在部门值乘的蓉欧快铁全年只有31列。直到2016年6月,蓉欧快铁正式更名为中欧班列(成都),这一局面开始改变。“256天就实现开行1000列,其后频次越来越高,到2018年,仅用88天就开行了1000列,最多一天发了8班。”
2班、2台车、16个人,虽然这个数量没变,但是随着班次的增多,杨勇和同事们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了,常常从凌晨2点开始就要发车。“控制好闸把,平稳起停,减少车辆晃动、防止货物损坏,就是‘第一棒’的责任。”由于工作恪尽职守,在这期间,杨勇升为调乘指导,成为一名“工班长”。
2021年1月1日,中欧班列(成渝)开行后,中欧班列的集合能力比以前更强了。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实现逆势大幅度增长,开行量超4800列,占全国比例超30%,运输箱量超40万标箱,开行线路已通达欧洲超百个城市。
集装箱越来越洋气
每天在中心站内作业,陪伴杨勇最多的除了“老搭档”,当属堆积如山的集装箱。工作的空闲,他总喜欢观察,有一天他惊奇地发现,集装箱变得越来越“洋气”了。
“最初,我拉的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等大型、笨重的物品比较多,所以那时的集装箱看起比较‘土’。后来车上有了红酒、牛肉、咖啡、四川土特产以及我们成都中欧班列独有的绿植,这就需要不同类型的集装箱来满足不同货物的存储需求。”杨勇告诉记者,因为要进出口很多食品,所以有了保温功能的白色集装箱,还有一些需要满足特殊存储要求的小物件也有了专门的集装箱,粉色的、红色的、绿色的,颜色越来越鲜艳。
除了功能上的区别,集装箱的样式也变了,还增添了英文标识。“比如我们的中欧班列专用集装箱——CR中欧班列CHINA RAILWAY Express,深蓝色的柜体,配以红色的中国铁路标识,白色的中英文字体,给人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感觉,每次想到中欧班列搭载着我们中国的集装箱在亚欧大陆桥上奔驰或者出现在外国的场站,内心就会油然而生起一种自豪感。”杨勇说。
开放程度越来越高
在杨勇的记忆里,成都国际铁路港发生过很多“大事件”。2018年4月12日,成都中欧班列开行五周年之际,奥地利前总统范德贝伦、前总理库尔茨两位尊贵的客人远道而来,共同见证了中欧班列(成都-维也纳)首发。
“当时安保级别很高,每个人心里都很忐忑,后来才知道是有奥地利的总统和总理来见证发车仪式。”当天,杨勇和同事按照指令提前来到了中心站。因为是第一次见到外国的领导人来到铁路港,杨勇很激动,全程都在和同事互相打气,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告诉自己,千万别紧张,一定要把机车开好。
后来,到中心站打卡的重量级人物越来越多,如卢森堡的两位副首相先后见证了中欧班列(卢森堡-成都)和(成都-卢森堡)首发。
“随着新站点的开辟、定制化班列的开行、新‘乘客’的加盟,铁路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口岸对外交往的步伐也越迈越大,青白江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杨勇告诉记者。
幸福感越来越强
一趟趟中欧班列奔跑着,将“中国造”“四川造”“成都造”“青白江造”运往世界各地,也将各个国家的优质商品运回。而对杨勇来说,虽然货物越拉越多,工作越来越忙,但是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离杨勇工作地仅5分钟车程,占地107亩的亚蓉欧国家(商品)馆是他经常光顾的购物中心。法国的红酒、意大利的皮具、新西兰的母婴产品……在这里都能买到。在杨勇的记忆中,最早开门的国家馆是意大利国家馆,随后是以色列和摩尔多瓦国家馆。“那时的国家馆还是分散的,不像现在这么多、这么集中。”
随着亚蓉欧国家(商品)馆的提档升级,如今30余个国家馆集中开门迎客,广大市民可以轻松实现“在蓉城、逛欧洲”的梦想。每逢节假日或者纪念日,杨勇总是从这里购买一些礼物送给家人、朋友;同时在他的宣传下,也有不少的朋友专程来国家(商品)馆“打卡”。
“让成都生活与国际同步,改变大家的消费方式,丰富大家的购物体验,这是我作为一名火车司机从未想到过的事情,但正是与成都中欧班列共同‘成长’的这9年,让我一次次刷新了认知,越来越有成就感。我想,这仅仅只是开始,接下来我还将和它一起拥抱更广阔的未来!”杨勇自豪地说。(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