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县较场村:文旅赋能,让传统村落更美好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11-29 09:30:33编辑:田恒铭


理县薛城镇较场村老街

“梓潼宫下南沟水,笔架雄峰穿入云。高登熊耳观美景,赛过江南是薛城。”这是住在薛城镇较场村的刘永清老先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写的一首诗,诗中描绘的美景,就是较场坝风景。
据史书记载,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隋文帝在薛城镇较场村设置薛城戍。由此算来,较场村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较场村历史底蕴深厚,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筹边楼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江门红军石刻标语,大唐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名人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传统古羌寨星罗棋布,大唐风情古街琳琅满目,2016年被住建部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碧空如洗的蓝天下,20余名党员在临江门“为中国的独立自由奋斗到底”红军石刻标语前,面向鲜红党旗重温入党誓词。这是某单位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的主题党日活动的场景。1935年,红四方面军到达薛城镇较场村,并在此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发展红军队伍,传播革命种子。为擦亮红色文化这块金字招牌,当地党委政府争取多方支持,在原址恢复重建了梓潼宫战役遗址、红军医院、红军栈道、红色文化陈列馆、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等10余个红色景点,串点成线,红色革命文化学习旅游线路基本打造成形。
“(红军)最后要走了,喊去甘堡村那儿打游击,他们一起去了几个打游击,走了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了。妈妈一直哭,一天就心焦。后来(妈妈)去给他算命,算命先生说他是死在路上了。”这是92岁的廖子清老人回忆哥哥廖瑞昌当年参加红军的历史。为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军精神,当地邀请胡宗林、廖瑞昌、寇仁义、陈运均等老红军、老乡贤采取口述、访谈等形式,整理形成《薛城苏维埃政府》《梓潼宫阻击战》《红色名人》等一系列文史资料,凝聚乡村振兴力量,增强乡村振兴信心。
“各位亲,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始建于唐朝的筹边楼……”本土网红任婉月正对较场老街进行一场直播,此时距她返乡创业开启抖音直播电商经营刚满6个月。一年来,这个00后藏族小妹从零开始,依托当地历史古迹、自然风貌、地方特产等开展电商经营,拥有粉丝44.5万,帮助附近村民销售土特产营业额达50多万元。
“这里是万仞宫,文宣殿正中挂有孔子画像……这里是川主庙,供奉有李冰、二郎神、李德裕等。”走在较场老街上,76岁的刘永清老人指着街边的古迹,如数家珍。作为世世代代居住于此的原住民,他对较场了如指掌。最近,根据他的回忆,工匠们采取手绘画的形式,重现了“两塔三宫十六庙”的古镇盛景。
在历史的长河中,较场村先后作为薛城戌、保宁县、保县、理番县、理县等行政中心所在地,至今仍保留老县衙遗址。近年来,当地按照修旧如旧、情景再现的原则,在较场老街重点打造了茶马古道、薛城古镇、大唐遗风三个节点景观,恢复修缮了保安桥、宁江门、文峰塔、筹边楼、龙王庙、薛涛纪念馆等10余个景点,古镇古村的形态日渐显现。
薛城镇较场村作为藏羌走廊的腹心地带,一直以来都是藏羌汉多民族和谐交流地,更是藏羌文化的传承传习地。近年来,当地凸出文化赋能,助力乡村振兴,着重发展羌绣、藏织、民族美食、特色民宿等产业板块。目前全村辖区有藏羌织绣公司(合作社)4家,营业规模达500余万元,带动周边300余名绣娘就业增收。借助羌历新年、藏历新年等传统民族节日,举办花儿纳吉赛歌会等群众节庆活动,在传承羌歌藏舞民族文化的同时,增强着游客的体验感。
“我十分热爱我们羌族的歌曲、舞蹈,能够入选村上的羌族锅庄表演队伍,我感到很高兴。”为激发群众力量,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较场村成立了本土文化队伍,马顺林入选羌族锅庄表演队,并作为表演嘉宾受邀参加理县2021年冰雪节。一枝独放不是春,万花齐放春满园。截至目前,全村205户,从事藏羌特色农产品种养的有180余户,经济规模达600余万元;从事藏羌特色餐饮、民宿酒店、传统小吃、藏羌织绣的有30余户,经济规模200余万元。
“我们较场村最大的优势就是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下一步我们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借助帮扶单位的力量,合理规划文化旅游区、生态修复区和农业生产区,丰富完善‘文化+农业+参观+旅游’产业链条,努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较场。”对较场村未来的发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奇茂充满信心。(周诚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