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高品质生态圈共绘都市圈蓝图”媒体行活动走进成都——探寻“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生态密码

来源:四川日报 时间:2022-11-09 09:05:44编辑:肖婷源

近日,成都市郫都区绕城高速外侧犀团路的“马卡龙”大桥上,不少市民游客正在骑行,感受生态公园之美。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海洋 摄
推窗见绿、雪山阳台、绿道骑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底色。
近年来,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11月3日至4日,“共筑高品质生态圈共绘都市圈蓝图”媒体行活动走进成都,来自中央、省、市10余家主流媒体一起探寻“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生态密码。
看实践
以“智”促“治”创新绿色低碳新场景
宽阔整洁的道路旁,藏着监控机动车尾气的“千里眼”;入河排水口装着AI“眼睛”,24小时监测水质……日常生活中,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正让城市变得更加绿色低碳。
采访团走进成都生态环境保护的“中枢大脑”——成都市生态环境指挥调度中心。电子大屏上,成都市域地图正动态更新数据。
“大气污染的监测和溯源是难题。”成都市环境应急指挥保障中心主任贾滨洋介绍,通过成都数智环境系统整合各类监管数据,并结合走航、遥感、电力报警等科技手段,建立智慧生态环境、智慧工地、智慧水务等平台,形成可视化、系统化、高效化的工作体系。
以“智”促“治”,各类智慧化环境治理手段持续推进。
公共交通出行、节约用水用电、不制造噪声……这些“举手之劳”的低碳行为,在成都已形成量化标准和奖励机制。活动中,采访团现场体验了“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的碳积分场景。
近年来,成都在国内首创“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双路径碳普惠机制,推出专属绿色公益平台——“碳惠天府”,对公众的低碳环保行为发放碳积分,积分可兑换相应的奖励。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介绍,从“碳惠天府”机制创新提出到落地实施,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打造了15个碳积分场景,线下推出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熊猫基地红旗连锁等44个低碳消费场景,开发碳减排项目40余个,审核登记碳减排量8万余吨。到2023年,“碳惠天府”力争用户突破200万名。
“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我们的日常,就是为守护碧水蓝天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媒体代表纷纷感叹。
看成效
十年深耕 交出绿色低碳的“生态答卷”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是近年来成都亮丽的城市名片,“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历史胜景已逐渐成为日常。
数据显示,十年间,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132天增长至299天;PM2.5浓度累计下降58个百分点。
升降之间,“气质”显现。
“这源于这十年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在成都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张军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十三五”期间以年均1.6%的碳排放增长支撑起年均7.3%的经济增长。
十年来,成都交出的“绿色答卷”引人瞩目。瞄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成都持续深入打好锦城蓝天、蓉城碧水、天府净土等十大攻坚战,市控以上断面优良水体率由71.1%提升至100%,黄龙溪出境断面实现“劣Ⅴ类变Ⅲ类”的历史性跨越;规划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和公园城市绿道,森林覆盖率40.33%,创建天府锦城、锦江公园等10个国家级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和23个公园城市示范片区。
瞄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都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8%,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62.6%,轨道交通通车里程558公里,成都“5+1”区域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提高至60%。
瞄准智慧精细现代化治理,成都在全国率先全覆盖设立乡镇环保机构;出台《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12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建成大气院士(专家)工作站,健全1197个大气和208个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站的天空地一体环境监测体系,推广科技监测监控手段,7日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超92%。
看谋划
保持定力 持续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既看成效,也听打算。成都将如何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为大美公园城市添“青绿”?这也成为采访团关心的话题。
有久久为功的持续推进——
几乎每到秋冬季,四川盆地空气质量都会遭遇严峻考验。日前,成都启动今年秋冬首个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秋冬季蓝天保卫战迈入攻坚期。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成都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印发实施《成都市2022—2023年蓝天保卫战冬季战役方案》,从持续抓好移动源管控、深化开展工业源治理、扎实推进扬尘源监管、加强其他面源污染防控、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和区域联防联控等方面多措并举,持续改善全市空气质量,全力争取更多的优良天。
为细化工作、推进落实,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还出台了专项工作方案,对打响蓝天保卫战冬季战役进行包片帮扶,共划分7个市级包片帮扶组和2个市级专项帮扶组,对各区市县进行全覆盖,逐一明确重点任务、提供技术支持、加强督察督办。
也有联防联控协同发力——
随着成都都市圈建设的提速,成德眉资四市在大气治理、生态建设、污染防治、联合执法、信息共享等方面开展了诸多合作,助推了生态环境同城化、一体化发展。
“类似互动在未来将有更多。”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建立成德眉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探索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的科学路径,促进协同治理。
还有更高标准的提质增效——
张军表示,下一步,成都将坚持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绿色低碳转型是其中的重点。成都将着力从供给端和消费端同步减碳,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杨柳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