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门口的好学校,有活力创新的未来公园社区……便捷品质幸福 创宜居美好生活

来源:成都日报 时间:2022-03-19 09:57:34编辑:庞捷

公园城市里,市民享受优质的公共服务,幸福而惬意成都日报资料图片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大力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民生领域投入稳定增长、公共服务供给持续优化、突出问题解决有力有效、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支持,宜居城市品质更加彰显,成为唯一4次蝉联“长安杯”的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连续13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1名……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艳玲在她的《人民城市之路》中说:一个伟大城市所依靠的是城市居民对他们的城市所产生的那份独特的深深眷恋,一份让这个地方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感情。“我想象中的幸福城市,就是成都!”
着力创造宜居美好生活,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提出,开展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行动,推动公共资源科学配置和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为人民群众打造更为便捷、更有品质、更加幸福的生活家园。
未来,成都将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牢“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始终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开展高品质城市建设行动,加快打造城市人民宜居的示范区,努力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市民生活更有质感。
为市民创造美好生活,永远在路上!
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
积极推进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普惠共享、可感可及,持续完善与人口相匹配的养老托幼服务,建设“全龄共享、友善公益”城市
“目前已经在6个区(市)县启动了互助养老‘时间银行’试点。”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所谓“时间银行”,就是“通过志愿服务换取养老服务”——志愿者为高龄尤其是空巢老人提供看护、陪伴、助行、助医等生活照料服务换取时间,在自己年老后可以用储存的时间兑换养老服务,实现互助养老、爱心循环。
志愿者马军就是参与者之一,用马军的话来讲: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都需要别人的照料,“以后老的时候来取。”
推动养老服务业融合创新发展,是当前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的重要构建内容。织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推动机构养老服务普惠扩容……成都当前正加快探索以“政府+市场”方式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模式。
办好老百姓满意的教育,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是前提。去年成都积极推进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截至2021年12月底,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主体完工80所,完工率100%,实际新增学位10.39万个。今年成都将继续实施学位供给增加行动,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80所,新增学位8万个。
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还体现在医疗服务上。近年来,成都优质医疗资源总量快速倍增,目前全市拥有三级医疗机构117家,其中三甲医疗机构54家;组建132个医联体,其中跨区域医联体18个,让群众在基层医院就能享受到城市医院同质化、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今年,成都将继续提升健康服务供给能力和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新立项35—45个省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建成10个国家标准临床重点专科。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邓智团认为,当下,生活环境与营商环境已成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成都实施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回归到了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必将推动成都成为充满活力的、安全的、可持续的健康城市。”
这也满足了市民对均衡优质公共服务和品质生活的需求。未来,成都将积极推进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普惠共享、可感可及,持续完善与人口相匹配的养老托幼服务,建设“全龄共享、友善公益”城市。
为提供优质医疗教育服务,未来,成都将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增强县级医院和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促进医师区域注册和多机构执业,发展医疗联合体。将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园政策,提高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能力,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全面改善县中办学条件。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增强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促进人口集中流入地学校扩容增位。
为增强养老托育服务能力,未来,成都将继续增强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能力,推动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发展普惠养老服务,扶持发展普惠性民办养老机构。扩大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供给,支持社会力量发展综合托育服务机构和社区托育服务设施。
建设品质化现代社区
以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和品质消费需求为目标,建设功能完善、业态齐全、居商和谐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提升居民家门口幸福感,把群众建议、群众智慧作为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依据,做到“改不改、改哪里、怎么改”都由群众说了算——在成华区双水碾街道花径路社区金桂园小区改造过程中,社区根据居民诉求合理调整设计方案,推动老旧小区更新改造更加精细精准。改造内容包含安装防盗刺防爬刺、增设监控设备、新增灭火器、雨污管道清掏、机动车停车划线、新增健身器材、打造小区花园等。除了颜值更高,功能也更加完善。
“以前小区环境不好,大家晒太阳都往外走。小区改造后,大家都喜欢在院子头耍。晒着太阳、摆哈龙门阵,安逸。”小区居民、80多岁的刘建国说。
作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近年来,成都市已累计改造老旧小区4945个,建筑面积3500余万平方米,惠及居民约48万户。而根据日前出台的《成都市城镇老旧院落改造“十四五”实施方案》,2022—2025年为全面实施阶段,计划改造老旧院落2242个,涉及居民近23.3万户,到“十四五”期末,成都市基本完成2004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的城镇老旧院落的改造任务。
老旧小区改造,仅仅是成都推进品质化现代社区建设的一个方面。突出绿色低碳、安全韧性、智慧高效、开放复合、活力创新,推动品质化未来公园社区建设,则是另外一个重要内容。
2月15日,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建设正式启动。首批未来公园社区25个,预计实施项目372个,投资总额2496亿元。按照计划,“十四五”期间,全市将建设200个未来公园社区。
纳入首批建设之一的双流九江新城未来公园社区,规划面积5.13平方公里,区域现有人口3.8万,去年12月底,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了区域开发建设的城市合伙人。双流国际空港产业促进中心规建部副部长李鹤告诉记者,整个区域保留提升、转型升级区域的占比就达到50%,“更多的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城市更新。”按照“投融建管运一体化”综合开发模式实施。“经过测算分析,九江新城未来公园社区总支出约96.93亿元,总产出约165.39亿元,可达到自平衡。”
在这个基础上,厘清投资的逻辑,解决“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最为关键。成都认为,片区综合开发有利于把公园城市形态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具化为城市的基础单元和生活场景——用功能提升片区价值、用生态提升片区品质、用配套提升片区能级,用滚动开发提升片区效益。
建设品质化现代社区。以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和品质消费需求为目标,建设功能完善、业态齐全、居商和谐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未来,成都将推进居住社区补短板,提供养老、托育、医疗、体育、助残等公共服务,发展符合居民家政、休闲、社交、购物等需求的社区商业,引导社区物业延伸发展基础性、嵌入式服务,探索发展完整社区和智慧社区等。
提升文化旅游魅力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营造诗意栖居气息,建设彰显天府文化和蜀风雅韵的世界文化名城
在香香巷里的梅花剧社,十几个演员正在紧张有序地化妆、盘头、穿戏服;舞台上,锣镲鼓点热火朝天,地道的四川味道——川剧,不仅仅是舞台表演,更是演绎人间烟火、人情世故。“对于忙碌了一天的上班族来说,没有什么是比享用一顿美食的同时还能体验老成都的慢生活和人情味,更令人感到舒适的了。”在红星路工作的袁勇这样告诉记者。
东安湖畔,高水平的竞技赛场与悠闲舒适的公园城市生活在这里紧密相融。作为建设者,中国五冶集团副董事长(外部董事)程并强谈道,承接东安湖体育公园建设之初,他们就秉持一个理念:要以国际一流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品质把控,绘出四季缤纷的山水画卷,把整个集团在全国各地的优质资源都集中起来,包括设计、建筑、美学等方面,就是要力求为全球观众呈现尽善尽美的大运会场。
无疑,东安湖体育公园确实让到此一游的众多市民游客感觉焕然一新:“东安12景,处处皆景,落景如画。”
我们说,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市民的精神家园。面向未来,成都提出,强化文化惠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市民身心健康发展。
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紧扣时代特色、巴蜀特点、群众需求,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品牌、精品力作,鼓励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和支持文化组织发展,加快打造一批文化地标,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在全民健身方面,抓住举办第31届大运会、世乒赛、射击世界杯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契机,加快建设完善“15分钟健身圈”,进一步营造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城市氛围。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保护、创新性发展,营造诗意栖居气息,建设彰显天府文化和蜀风雅韵的世界文化名城。未来,成都将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成都段)、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都段),挖掘三国、大熊猫、三星堆—金沙、都江堰—青城山等特色文化主题,实施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杜甫草堂等旅游景区街区提升工程。办好公园城市论坛、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和国际美食旅游节等活动。发挥文化交流在对外开放中的先导作用,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