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成都空气优良299天如何炼成? 管好污染源打好“组合拳”

来源:成都日报 时间:2022-01-12 09:31:53编辑:黄成群


随着空气质量的不断改善,在成都看到雪山的次数越来越多图片由市生态环境局提供

2021年成都蓝天保卫战“成绩单”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9天、同比增加13天,优良率达81.9%,为近十年来最好水平
■PM2.5浓度降至39.8微克/立方米,臭氧等其余五项指标达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遥望雪山约70天……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9天、同比增加13天,优良率达81.9%,为近十年来最好水平,PM2.5浓度降至39.8微克/立方米,臭氧等其余五项指标达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遥望雪山约70天……这是成都2021年蓝天保卫战的“成绩单”。记者昨日从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在全市共同努力下,成都不断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名片,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这背后,是久久为功的治气“组合拳”。
监管合力
全年查处
涉气环境违法案件520起
近年来,成都坚持把改善空气质量作为重要民生实事来抓,形成齐抓共管、协同共治的格局。
“我们安排部署了2021-2022年度攻坚方案、重点区域‘三抓五管’、二季度和秋冬季重污染天气攻坚行动、VOCs及餐饮油烟治理等‘八大行动’等任务措施,汇聚起各级各部门联动治污的强大合力。”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与此同时,成都严格督查考核,实施《成都市环境空气质量激励约束办法》,建立市督查室、市环督办联合督查机制和曝光警示制度,扣缴资金1.2亿余元,推动解决1600余个点位问题,形成“季约谈、月研究、周调度、日督查”闭环机制。
为形成监管合力提供制度保障,成都出台《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成都市餐饮服务业油烟管理办法》,制修订大气环境分区管控准入清单、绿色标杆施工工地及加油站技术标准、餐饮门店选址负面清单等标准规范;全年查处涉气环境违法案件520起,罚款约1500万元。
重点突破
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
臭氧浓度同比下降10.7%
臭氧是影响成都优良天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坚持把臭氧污染防控作为重要突破口,推动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成都在2021年同比压减臭氧污染天数18天,基本遏制住了臭氧污染日益严峻态势,创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成都经验”。
依托成都大气院士工作站,成都被选为西南地区参与全国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的唯一城市,联合张远航院士团队、北京大学深入开展臭氧及前体物大型联合观测实验、污染成因及生成机理研究,建设5个臭氧及光化学科研监测平台,开展彭州及周边臭氧污染动态管控评估体系研究等臭氧污染防治技术攻关。
在观测科研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出台《成都市臭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启动1次为期7天的臭氧污染预警,期间削减了5天臭氧中度、重度污染天。持续开展4-9月夏季臭氧污染防控行动,紧盯重点区域、领域和企业,制定差异化VOCs和NOx排放量削减策略,帮扶8个重点园区、268家重点企业VOCs精准减排,率先编制并推广应用11个行业小微企业VOCs治理手册,所有政府投资建设施工项目、824家汽修企业使用水性涂料,推动5家大型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企业深度治理,臭氧浓度同比下降10.7%,对提高全年优良天数起到关键作用。
分类防治
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
“抢”回16个优良天
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成都聚焦主要污染源分类施策、标本兼治,努力实现管得住、管得好。
在移动源防治方面,统筹“油路车”全链条监管,新增新能源汽车10.7万辆,保有量占比提高至4.2%;提标市级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区域,东部新区等8个区(市)县全域禁用国Ⅲ以下机械。
实施工业源深度减排,成都全面开展第二轮“散乱污”专项整治,摸排工业、服务业、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领域“散乱污”经营主体5836家,已整改4935家,完成率84.6%,腾出环境容量;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钢铁产能置换减量71万吨,无违规新增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关停或淘汰34户企业落后产能;实现大蒸吨燃煤锅炉“清零”,完成76台工业窑炉淘汰和电能替代;对6679家涉气重点企业开展绩效核定并制定应急减排“一厂一策”方案。
精细管控城市面源,成都强化扬尘管控,动态评定绿色标杆工地733个,对45个重点区域轨道交通工地安装防尘幕,督促工地严格落实“十不准、十必须”;对384家大中型餐饮企业安装油烟在线监测设施;打造631家绿色钣喷汽修企业。
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还通过有效落实一系列应急管控措施,成功“抢”回16个优良天。“但大气污染防治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该负责人表示,2022年成都将加快推动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从源头上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重点抓好一季度重污染天气应对、成都大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夏治臭氧、冬防雾霾”等工作,在分类防治移动源、工业源和城市面源上谋划打好几个标志性战役,深化成渝地区联防联控,力争尽快实现全面达标。(记者缪梦羽)
299天来之不易治气需久久为功
2021年全年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9天,优良率为81.9%,臭氧等其余五项指标达标……一项项成绩,既为去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工作画上完美句号,也凸显坚持打好“蓝天保卫战”的来之不易。
从哪个领域指标问题严重就重点治理哪里,到持续不断每年提出明确目标、细化大气污染防治六大行动,再到近十年来最好水平,这得益于成都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践行,得益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理解和践行,得益于全市上下和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得益于保卫蓝天、守护大气的坚定决心。
成绩固然令人欣喜,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依然存在。如何在晋升“超大城市”之后更好地平衡发展与环保,如何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继续建设好公园城市示范区,考验着城市治理的理念与手艺。
完成年度目标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起点。大气环境治理,不只是不断刷新好成绩,更要长久稳定地保持下去。成都“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市PM2.5浓度降至38微克/立方米,深入推进科学治气,深入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等结构调整,实施大气污染源分类防控……为了呼吸到更好的空气,成都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还将继续推进。
越往后越是攻坚战,越需要下细功夫、啃“硬骨头”。久久为功、坚持不懈,才能始终确保高水平达标,让蓝天常在、空气常新。(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