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路远离天近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11-16 14:35:00 编辑:吕纪元
它的名字叫做南山,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南山,而是蜀地一座看似平凡的小山头。半世纪前,这里还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丛林茂密,山路崎岖。直到有一天航天的足迹来到了这里,建成西昌观测站,叫响忠诚担当、精技创新、拼搏奉献的创业精神,勠力拼搏,大力发展航天事业,南山也因航天一跃而起,摆脱多年旧貌,如今,经过长达半世纪发展的南山,已经成为西昌观测站的代名词,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一个重要观测平台。
一首流传半个世纪的歌谣
追溯时光的脚步,我们可以看到,始建于1976年的西昌观测站,坐落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城南一隅,地理位置优越,可以执行西昌、酒泉两大卫星发射中心的跟踪观测任务,建站46年来功勋卓著,是一支有着光辉历史的航天测控队伍。
46年前,最初一批“南山人”来到了这片热土,仅百十号人,凭着手中的铁锹、镐头,一路破土开荒,擘画蓝图,立下“扎根山头不言苦,矢志不渝献航天”的豪情壮语,硬是在这小小山头开拓出了一片让航天生根发芽的沃土。就靠着这样一群敢打敢拼的南山人,用近半世纪时间,逐步立起“光雷遥测”四大支柱,建立“指风驭雨”多点配合的三大副站,肩负起火箭跟踪、卫星监测的重要责任。近半世纪以来,他们圆满完成跟踪观测任务两百余次,圆满完成北斗、嫦娥等国字号任务百余次,圆满完成大地测绘任务横跨三个省,精测妙控闻名川西大地。
后来,该站流传下来了一段小歌谣一直在众科技工作者口中传唱:
“以天为被地当床,扎根山沟搞测量,三块石头架口锅,野菜盐巴当干粮,开荒破土不怕苦,战天斗地谋图强…”
小小歌谣谱出半世纪壮美事业,字字珠玑道尽几十载航天心声。
一对相互守望的“双子星”巨塔
南山更往上走,山路愈加崎岖,行走越是艰难。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徒步都难以到达的地方,一座高达78米的巨塔在此拔地而起,足有二三十层楼高,如巨人般威严矗立在南山之巅,俯视着凉山一隅。
它名为标校塔,建立之初,是为了给火箭跟踪观测设备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几十年来,它就像一条从大山深处伸出的擎天巨擘,稳稳托举着南山航天的希望之火。标校塔作为该站一个重要观测点,需要经常有人驻守。2005年,为了保持守塔人员长期稳定,维护好设备的正常运转,该站决定,只留一个经验丰富的工作者,特设夫妻点号驻守那里。于是雷达操作手李孟良和他妻子便成为南山有史以来守护这座高塔的第一对夫妻,由此开启了一段长达15年的夫妻塔的佳话。
说到这座闻名川西的标校塔,就不能不提离它二十几公里外的另一座小型标校塔,此塔高约30米,建成至今约20余年,与南山山头的标校塔并列川西,相视而望,一高一矮,一大一小,相得益彰。既像并肩作战的同事,又像相守相望的一对夫妻,所以,相比之下,较小的这座塔也被该站工作人员趣称为“妻子塔”。两座标校塔使命相同,又各司其职,是南山测控标志性建筑中有名的“双子星”。
后来,两座标校塔上又陆续迎来了鲁聪等六位“新塔主”,继续完成着标校塔的使命。
直到2017年,该站科技创新突破,不再将标校塔作为唯一定位标校的目标后,两座塔也终于结束了它的主要使命。如今的标校塔,在脱去了原有意义之上,更添了几分风采,当时夫妻点号的生活虽平凡,条件虽然艰苦,但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却延续至今,作为影响了几代南山人的重要标志,现在更成为了南山航天人心中“扎根山沟不怕苦,矢志不渝献航天”精神火种的不灭传承。
一段“永不消逝”的电波
几缕秋絮任意飘零在它洁白的躯体上,十几年来,它始终以挺拔的姿态站立在南山上,如一朵永不凋零的洁白浪花绽放在航天事业的长河里。
“短基线雷达跟踪正常,目标一切正常…”这是十三年前,它与当时的操作手进行的最后一段对话。在北斗二号的任务中,它成功捕捉到火箭踪迹后,它发出了这样一段引以为傲的电波后,也顺利退役。
1976年,该雷达列装于南山,五年磨一“箭”,经过长时间的调试,它已初步具备参试能力,1981年它的首战便是极具我国代表性的“东方红”系列卫星。不负众望,首战便一举夺得漂亮的开门红,给当时百业待兴的南山和航天科技工作者们打了一针强心剂。30年时间,为了更好适应航天测控要求,它整整经历了5次改造,顺利执行了东方红系列、嫦娥、北斗系列等多型号卫星发射跟踪任务,在当时设备简陋、发射条件差、发射次数少的大环境下,共执行了67次任务,保持着发发任务圆满成功的非凡成就,在它“退役”后,表彰其为功勋雷达,永久保存在南山山头。如今的它虽然早已不在站位,但是每次任务时,它以往所战斗的地方依然传出声声“跟踪正常”的坚强话语,接续着这一段永不消逝的电波。
南山路远,登塔摘星。代代南山人始终藏名深山,埋头苦干,仰望星空。他们坚信,脚下的山路越是崎岖,离航天报国的志向便会更近一步。如今的南山航天事业更加磅礴有力,更加气势恢宏,矢志献航天的铮铮誓言越加粹,“扎根”二字在南山航天人心中依然代代相传,他们牢记梦圆航天的时代使命,坚持把精心准备、精心组织、精心实施的工作态度注入到岗位上,确保发发任务圆满成功。(陈泽坤 吴晗 王吉文 赵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