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员干部要擦亮“为民底色” 走好基层公仆之路

四川甘洛《队伍建设 基层之声》系列(七)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05-07 11:33:25 编辑:吕纪元
“天下之大,莫大于民心;天下之重,莫重于民生。”《求是》中写到:“要在为民服务上力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知情明政,履行职责,主动担当,办好群众的每一件实事。”如今站在新的起点,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更应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将“民声”、“民心”、“民困”深植于为民谋事创业的实举之中,做好基层群众最盼事,解答一线群众最难题,擦亮“为民底色”,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走好“心系民生冷暖、情系万家灯火”的公仆之路。
闻民声、集民智,竖起心贴心的“软标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各地实情千差万别,群众呼声多种多样。基层党员干部一方面,要养成“听政于民,问计于民”的良好习惯,培育到群众中去“找办法、找经验、找灵感”的工作方法,掌握基层民生“一手资料”,践行“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方式,了解广大群众诉求,摸清当地实际形式,增进干群“鱼水之情”,才能让干部与群众的心始终想在一处,干在一起。另一方面,要善于用好“调研”等传家宝,线下通过上门到访、主动约访、及时回访的方式,采取“保姆式”服务,听取民声;线上依托社交平台,建立起各级微信群,畅通“上传下达”的渠道,善闻民声,广集民智,最终将群众的“良言善策”变成汇集成开展基层工作研究的“金点子”,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基层工作是否落实落细的“软标尺”,竭诚履职为民向前奔赴而行。
舒民心、护民利,找准出实招的“源动力”。“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医疗保障、食品安全、公共健康......无一不关系群众福祉,民生利益。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最接近民心,也最能体察民情。故而在解决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这些“心愿、诉求”上更要下足“绣花功夫”,在细枝末节上彰显一心一意、一以贯之的决心和信念,以“干”字为引领,“实”字为保障,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充实群众谋生技能;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夯实“一村一品”产业基础,带领群众致富增收;加快乡镇农村卫生院、村卫生活动室等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培育全科医生,落实“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医疗在基层”的决策部署。凭借水滴石穿的韧劲、老虎下山的冲劲,磨炼锻造出“顽强拼搏、甘于当路石”的意志品质,在民利所聚、民心所盼的就业、致富、医疗等头等大事上找到“出实招”的动力源,坚决守护好、维护好基层群众的毫末利益。
担民责、纾民困,练就办成事的“硬功夫”。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面对群众的疑难杂困,不担当、不作为注定贻误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而感到羞耻。”基层党员干部更应把稳民生“脉搏”、查找问题“症结”、深挖矛盾“病灶”,以“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积极回应基层一线群众的“困点”、“堵点”,以勇挑重任的胆量和魄力肩负起应对基层发展建设的风险挑战,遵循有呼必应、有难必解的工作原则,将一些华而不实的“应景工程”、名不副实的“虚假政绩”竭尽全力推翻在只会贪图享受的“恶循环”之中,扛起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层治理、项目建设等重要职责,以雷厉风行的手段,“不等不靠”的强硬作风,在平凡的岗位上担起执政务实、纾民解困政治职责。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根。”扎根基层沃土,才能听取民情,顺民意,赢民心,才能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姿态,找准为民干事谋利的“基准坐标”。当好人民群众的“勤务员”,把自身能力展现在“会干事”、“干成事”的基层一线上。在新时代昂扬奋进的新征程中展现使命担当,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一份基层党员干部为民履职,为民尽职的优异答卷。(吴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