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五市战略”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12-29 23:42:33 编辑:余淑萍 点击:
12月29日下午,绵阳市召开中共绵阳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全会情况,解读全会精神。

绵阳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绵阳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创新引领实施“五市战略”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绵阳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创新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提供了方向指引。
围绕“五市战略”,绵阳市各有关部门在新闻发布会上给出了详细解答:
科技立市: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
绵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绵阳将锚定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建设,紧抓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契机,深入实施“科技立市”战略,重点抓好七方面工作。
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支持院所高校在绵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装置和工程,做好服务保障。积极参与天府实验室建设,加快推动涪江实验室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加强协同创新发展。强化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持续加强与重庆、厦门等创新先进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耦合。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面向重大战略需求和绵阳产业发展需要,发挥组织作用,科学统筹、集中力量,着力在国产替代、“卡脖子”问题等方面大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领和支撑重点优势领域创新发展。
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持续性做好创新平台梯次培育,提升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现有科技创新平台专业化、市场化运营能力,吸引知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创新型企业等在绵设立高水平创新平台,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运行高效、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体系。
持续壮大创新主体队伍。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不断深化校企地合作创新模式,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牵头组建更多创新联合体,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提升成果转移转化实效。聚焦优势领域和重点企业加快建设中试熟化基地,常态化举办“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等供需对接交流活动,繁荣技术交易市场,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科研成果加快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强化科研人员激励,深化科技金融结合,制定实施管用科技政策,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产业强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绵阳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绵阳将从以园区为载体做强工业,以消费为重点做大服务业,以“三品”为引领做优农业。
深入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加快促进新型显示、先进材料、核技术应用、激光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主特产业集群。持续实施重点工业企业梯次培优行动计划,力争2023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超过110家,打造更多“镇园之宝”。推动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力争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00家。同时将聚焦前沿技术和产业变革重点领域,抢占产业新赛道,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市。
加快传统商贸和实体商业转型发展,专业化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一批消费新载体,加快建成区域综合性消费城市。加快跃进路1958、上马·望蜀苑等特色商业街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推动绵州记忆等省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项目加快建设。积极探索推进川北文化旅游中心建设,大力推进两弹城红色经典景区、罗浮山温泉小镇、文创产业新城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深入实施服务业企业“千百十亿”倍增计划,力争2023年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80家、限上商贸企业100家。
实施“品种改良”工程,建强国家级水稻、油菜等种子生产基地和国家级生猪种业创新中心,打造全国种业强市。实施“品质提升”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实施“品牌打造”工程,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快打造绵阳米粉、绵阳香腊、江油肥肠三个百亿产业,持续办好“绵品出川”系列活动,做响“绵阳品牌·中国品质”。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确保2023年产量稳定在233万吨以上。
开放活市:加快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
绵阳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要持续深入实施“开放活市”战略,并就对外开放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在招商引资方面,绵阳市经合局负责人表示,绵阳将突出“全球视野、战略眼光、精准思维”,深入实施招大引强领航、园区招商提质、外资招引攻坚等六大招商行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抓好贯彻落实:
聚焦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和新赛道产业建链成圈“两大方向”精准发力。紧紧围绕长虹、九洲、京东方、惠科等在绵龙头企业和巨星永磁材料、埃克森新能源等新引进百亿级重大项目,紧盯三类500强、央国企、上市公司等行业知名企业,全力引进一批龙头链主型、补链强链型、专精特新型和区域总部型项目,力争明年新引进5亿元及以上重大项目150个以上、引进行业知名企业120家以上,百亿级项目招引进一步取得新突破,助力绵阳打造两个1500亿级特色产业集群,不断提升绵阳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
聚焦国内重点城市“三推”活动和双招双引海外行“两大抓手”精准出击。一方面,着力将“三推活动”引向深入,精心筹办中国(绵阳)科技城重点城市推介等系列活动,积极统筹县区、乡镇及在外商协会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持续扩大绵阳的城市影响力和投资吸引力;另一方面,坚持把招引外资作为一个新的突破方向,加紧研究出台外商招引奖励政策,组建小分队陆续走出国门开展双招双引海外行系列活动,进一步汇聚各方资源要素,提升绵阳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绵阳吸引利用外资的水平和成效,力争明年实现外商直接投资1亿美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以上。
聚焦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开工和投产达效“两大目标”精准服务。完善好落实好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服务绿卡”制度,常态化开展“走基层、进千企、回头看”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服务活动,健全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科室、一名专员“三个一”全周期、全流程跟进服务机制,全力推动飞尚新型电池、欣盛半导体等一批重大项目早日落地开工,推动巨星永磁材料等5个已开工百亿级项目早日建成投产,促进重点招商引资签约项目落地率、开工率、投产率实现新提升,切实为绵阳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更强劲的新动能。
人才兴市: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集聚地
绵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将从四个方面发力:
倾心引才。深入实施“人才十条”,强化政策迭代升级,对特别优秀、特别紧缺的人才实行“一人一策、特事特办”,不断扩大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持续释放政策“磁场效应”。优化实施科技城引才项目,探索以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手段,引进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持续开展大规模招才引智活动,力争未来五年再引进10万名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
悉心育才。优化实施科技城育才项目,开展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博士后专项培育行动,培养造就更多大师、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在绵高校对标全市产业布局培养人才。
精心用才。建强用好绵阳科技城人才发展集团,充分调动市场资源和社会力量,强化人才发展全链条全周期支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按规定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做好引进人才职业愿景规划。加快建设院士(专家)小镇,探索建设“人才飞地”。
真心爱才。建好科技城人才之家,用好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打造“高度集成、全程闭环”线上服务平台,加快建成1万套“拎包入住”人才公寓。持续举办“科技城人才日”系列活动,打造科技城人才峰会品牌,不断优化“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生态。
生态美市: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在推动生态美市战略部署落地落实上,绵阳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将聚焦五大方面,全力推动“生态美市”战略落地落实。
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促进清洁生产,抓实一批污染排放大户技改提升,推动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提升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水平。倡导绿色消费,助推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加强全市污染物溯源分析,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共治”,统筹城镇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统筹传统污染物与新污染物治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大项目资金争取投入,夯实环境保护基础短板,促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
扎实抓好自然生态保护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实施河湖岸线修复、湿地恢复建设、公园城市建设等重点工程。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抓好全市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打好长江“十年禁渔”攻坚战,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积极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排查整改。常态化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定期曝光突出环境问题,有效防控环境风险隐患。建立健全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充分发挥网格员的巡查作用,更好更快地发现和解决各类影响群众生活的生态环境问题,全面提升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和幸福感。
努力构建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严格落实《关于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积极推进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商场等示范创建,引导全民共建共享共治。(余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