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游仙区被省委确定为全省首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单位之一。
滚石上山再发力。自此,游仙既抢抓机遇、敢闯敢试,又遵循规律、稳中求进,以“科技创新产业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开展试点,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作出示范。
集成探索“高新产业优化升级机制、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改革举措,探索总结了“一院所一平台一产业”“土地大托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暨集体建设用地经营入市”……一大批改革举措落地实施,不仅推动了实体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有效激发,也形成了集县域成改革的“游仙样本”。
探索“一院所一平台一产业”让科技照进现实
走进游仙,核医疗健康产业园、激光产业基地的建设现场,一副“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建设图景展现在眼前。
建设动力哪里来?活力哪里来?改革是引擎,是源泉。
游仙依托辖区科研资源富集优势,以科技创新产业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积极探索“一院所一平台一产业”模式,贯通高新技术供给端和转化端,实现核医疗、激光、航空与燃机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中国科技城航空动力科创中心是由游仙区人民政府和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共同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该中心立足院所和相关入驻研发团队,为相关科技型企业提供课题研究、技术攻关、设备共享、项目转化等方面的服务,全力构建航空发动机研制创新生态链和产业生态圈。
今年8月12日,通过科创中心牵线搭桥,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与四川旭博精密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共建中国(绵阳)科技城航空动力产业园。该项目占地500亩,总投资25亿元,分两期建设。按照“小核心、大协作”的创新模式,项目拟用3-5年时间建成航空发动机领域全产业链的配套体系。
一院所一平台一产业的链条式发展模式的核心要义是人才招引和培育。8月26日,游仙召开区委人才工作会议,现场兑现人才政策奖励、首聘了“双招双引专家人才”,会上还发布了《富乐人才计划“1+4+N”政策措施(试行)》。决定建立不低于1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实施“富乐聚才引智”计划、“富乐育才提能”计划、“富乐用才增效”计划、“富乐留才悦享”计划,鼓励支持各行业领域专家人才为游仙发展担当作为,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四川中久大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磊领到了“富乐人才悦享卡”,看着手里的卡片,他说:“我真切体会到了游仙对人才的尊重和爱护,我必将更加努力,以更加优秀的自己来回报社会。
近年来,游仙区探索深化院地沟通交流机制、创新组建14个“一对一”服务院所工作专班,让院地企之间互利共享技术、信息、仪器等资源。截至目前,共转化科技成果42项、协调民企参与院所配套73项。有关院所向地方推荐产业化项目9个,正承接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3项。
如今,随着总投资达216亿元的激光产业基地、核医疗健康产业园建设步伐的加快,以航空动力、激光、先进材料、核医疗为代表新兴产业正成为推动游仙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土地大托管”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眼下正值农作物生长关键期,连日来的几场雨水,加快了农作物生长速度。走进忠兴镇太平村,玉米、大豆等农作物长势喜人,农业技术人员正忙着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几个月前,这里还是荒草堆,数千亩土地被‘搁置’。”忠兴镇党委副书记徐宁告诉笔者。
破解“谁来种地”难题,游仙区在忠兴镇探索开展“土地大托管”试点,创新成立镇集体经济联合总社,以大面积托管、大资金投入、大服务增收,将过去各村各户“单打独斗”式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跨区域、规模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简而言之,所谓“土地托管”,就是将农户手里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管理,达到连片耕种的效果,从而无论是农资购买还是农机操作费用,都将进一步降低。同时,为保证农户利益,中心还制定了土地托管协议,根据协议,农户将自己的农田交由托管中心管理,托管中心按照“保底+溢价”模式,待粮食收获核算出纯利润后,按3:7的比例,给农民进行分红。
改革好不好,农民最有发言权。“我们把家里的地托管给村里,每亩地还额外给我们钱,儿子媳妇也能安心在外打工。”今年71岁的忠兴镇太平村村民周大爷扳着手指头算起了账,“土地托管后,每年可节约种地成本400多块钱,还能拿到每年770块每亩的收益。”
截至目前,忠兴镇已托管土地43743亩、占耕地总量的77%;托管区域粮食产量超过3.5万吨、较托管前增长15%;“大托管”的经验做法先后入选2020年全国第二批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2021年四川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典型案例。
对于未来发展,徐宁充满信心,“‘土地大托管’不仅能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撂荒和非粮化问题,同时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用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向土地要效益
近日,在游仙区仙鹤镇石龙村一处田里,该村党委书记王军正带着村民测量新规划流转的300亩土地,忙得不亦乐乎。
这批新增土地,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筹措资金,将村民手中相对集中的撂荒地、坡耕地、夏湿田流转出来的。经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后,这些土地再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承包给种植大户,深挖农民和农村集体增收致富潜力。
可闲置宅基地曾是农村一块难以处理的硬骨头,“老宅不能卖”的固有思想还存在部分村民心中。
去年10月,仙鹤镇被列为全省第二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试点乡镇,游仙通过对农村散乱、废弃、闲置的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激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石龙村村民谢友财竖起大拇指夸道:“我现在住我儿子家,名下的土坯老宅地空置数年。今年上半年,村干部找到我希望能将老宅拆除用于耕种,每年还能得到550元的流转费,这是好事啊。”
现如今,石龙村在坡耕地、撂荒地、夏湿田等被人忽视的犄角旮旯上做文章,让集体经济实现了“蝶变”。王军表示,“去年我们村集体经济实现增收20余万元,还被评为四川省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先进村。”
石龙村拆旧复垦、用足用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仅仅是游仙立足实际、向土地要效益的一个缩影。
去年11月,游仙先后在盐泉、仙鹤、魏城等3个镇19个村启动7个增减挂钩项目试点,立项规模为2876亩,复垦目标为1000亩,占立项规模的34.77%(全省挂钩项目平均复垦率约35%)。
游仙相关负责人表示介绍,“在试点过程中,我们按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模式,以费用包干制的结算形式,将补偿政策和利益分配权下放给属地,充分考虑到镇村利益,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基层积极性,以5万元一亩的较低投资成本赢得了村民的支持,取得较好成效。”
截至目前,游仙已整理复垦1130亩,如期完成预期目标。“下一步,游仙将充分利用巩固增减挂钩成果,不断完善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游仙相关负责人表示。(周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