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正午,骄阳当空,涪江三台县柳林村段河畔,一个身影格外忙碌。
潼川镇柳林村护河队成员陈亮正仔细巡查着水面清洁。无论日晒雨淋,坚持巡河,清除水域垃圾,是他雷打不动的任务。
上百个清晨、黄昏时光,陈亮就沿着河道走走停停,遇到有垃圾、河流颜色有异常,立马清理;如果河道没有异常,他便自得其乐享受河边风光。
柳林村位于三台县潼川镇北部,是三台县二水厂取水口所在地。
“二水厂附近是禁养区,不准村民放牛放羊,但一组河坝游玩的人多,容易产生白色垃圾,三组和五组洄湾处容易堆积漂浮物,影响了我们母亲河的美观。”谈起辖区内河、库、塘、渠的每个角落,陈亮如数家珍。
记忆中清澈的河流悄然变成了“臭水沟”。问题如何解决?随着城乡环境综合提质三年行动的开展,水面清洁行动向村级延伸,当地在已有河长、巡河员的基础上,组建护河队,通过常态化开展义务清扫、河道巡查工作,清除水面漂浮物和水葫芦等外来入侵物种以及河岸两侧垃圾、杂草和淤泥,长效保护流域水生态环境。
柳林村护河队成员以沿线热心环保的村民和志愿者为主,护河队经常分成小队沿着河道巡逻。大家一方面自发保护母亲河努力保证水面整洁,另一方面还在洄湾处设置隔离带,从根本上阻断垃圾聚集。
“现在三台县城25万居民自来水全是来自二水厂,每个月在我们柳林坝取水量都达到140万吨。”陈亮说道。
近年来,全市各地主要河湖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全市纳入国家、省考核的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持续达到100%;涪江绵阳段出境断面水质由Ⅲ类提升并长期保持Ⅱ类。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建设美丽四川、创建幸福河湖等治蜀兴川决策部署,5月中旬,绵阳市印发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提质三年行动方案》,将城乡水环境治理改善作为全面提升城乡环境颜值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乡环境综合提质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到2024年,全市范围将组建100支城乡护河队作为考核验收辖区水环境管护治理的一项硬指标,以此推动基层各级各地调配充实河湖一线管护人员力量,强化河库、沟渠、塘堰管护队伍建设,有效破解当前基层普遍存在的河湖一线管护人员老化、力量薄弱等现实难题。
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提质三年行动推进,建立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机制,统筹整合相关项目资金,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资金,综合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工代赈、村民自建等多种方式,多渠道优化环境提质资金保障,强化大数据等技术推广运用。城乡水环境管护治理保障融入城乡环境综合提质资金、技术保障平台后,将逐步有效解决基层河湖管护工作资金保障无渠道、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短板、部分已建污水处理场(站)运行维护难落实、基层河湖监管信息化水平受经费制约等共性问题,河湖长制“最后一公里”将有力打通。
城乡环境综合提质三年行动展开以来,为全市河湖长制工作装上了“新引擎”,河湖常态管护注入新动能,涪江新龙舟码头、河长制文化公园、芙蓉花溪等城乡水环境、水文化、水生态景观效果持续显现,各地正以实际行动美化河湖颜值,回应人民对美丽环境期盼。
初夏的魏城河里水波荡漾,石桥下,清澈的河水欢快地流淌。在游仙区河湖保护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河道管护协会护河队也主动参与进来,成为水面清洁行动中的新“风景”。
这个村民自治性质的护河队,不仅自发参与到水面清洁行动工作中,还积极引导群众实施河道群管群治。
从一个人到一个家庭,从一个栋楼到一个小区,大家积极行动起来,定期清理河面漂浮物、打捞水葫芦,清理河道湖面,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余平方公里。
“你知道几年前这里什么样吗?”沿河居民李庆德指着河流,自问自答:“这里曾到处是垃圾和污水。如今,魏城河的水质越来越好。空闲时间,我喜欢泡杯茶坐在阳台上看水鸟嬉戏。现在才觉得,临河的房子买得值!”
“树立‘人人有责’的理念,让群众参与到保护水环境之中,才是治河的根本之策。”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正积极总结和推广基层实践经验,以城乡环境综合提质三年行动为抓手,探索创新以民间护河队为载体,构建“党政主导、公众参与、社会共治”的基层水面清洁管护治理平台,着力消除农村水域“脏乱差”现象。(绵报融媒记者 李灵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