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绵阳市委、市政府向广大干部发出了躬身实干、履责于行的鲜明信号,吹荡起稳企惠企助企的春风,激扬起更加澎湃的发展活力。
走进生产一线,真招实策纾困。
“通过到企业一线走访调研,厘清问题、明确责任、跟踪问效,编制企业发展的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结果清单。”绵阳召开工业“开门红”专题座谈会,确定用问题、责任、结果“三张清单”为企业纾困解难。
天宜上佳智慧交通数字科技产业园项目(二期),是此次集中开工的省重点项目之一,总投资达10亿元。在建设现场,施工正紧锣密鼓的进行。“感谢党委政府带来的惠企政策和发展建议,让我们发展信心十足。”项目负责人啜艳明说,“项目一期已建成投产,订单满满,春节期间正常生产,现正围绕设备、产能提升进行技改。目前,二期已开工建设,正进行土建施工。”
连日来,绵阳各个重点工业企业都迎来了相关部门、县(市、区)的负责人,直接面对面反映问题。
征集企业问题,不算新鲜——2021年绵阳就收集了企业困难问题210个。但与之相比,2022年征集问题的方式,让人耳目一新。过去主要是采取座谈会的方式,由企业代表发言,而今年则是干部主动走进重点工业企业生产一线,在现场找问题,在机器的轰鸣声和员工老板的言谈举止中感受企业真实情况,直截了当问企业需要什么。
“某企业希望能通过对生产线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利用其中部分资源作为生产材料,这是企业主动谋求循环发展、绿色发展,我们要牵头研究可行性,加快形成方案。”“某企业当前一线用工缺口在100-200人之间,这个根据分工,应该由属地政府和人社部门牵头,在3月完成。”在大家的讨论中,前期收集到的81个企业反映问题,均明确了责任单位、完成时限等,形成了更加细化的责任清单。
精准发现问题,价值在于及时有效地研究解决问题,背后是对“问题清单”的后续处理——将大量错综复杂的问题变成一张简单明了的“责任清单”。经过分类分层梳理后的问题,在这张清单中能够明确对应的责任部门,并以“发点球”方式发给责任部门限时解决。
此外,绵阳还制发《推动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工作专项督查方案》,通过督办函、通报等方式,每月督促各责任部门加快化解企业困难问题,“一企一策”推动问题尽快得到解决。
接下来,绵阳还将继续围绕“结果清单”,对已经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进行跟踪问效,将企业满意作为化解问题的标准,对解决后的问题进行满意度抽查,作为在一线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最终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效评估”的闭环。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推动发展的过程。绵阳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正以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推动发展一步步地向前。
扩大激励措施,真金白银扶持。
“这次大会上,政府给我们兑现了55万余元,作为一家刚落地绵阳不久的企业,政府的支持让天仪的发展更有底气!”绵阳天仪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健说道。
像这样享受政策红利的企业在绵阳不少,奖励兑现的背后,是绵阳不遗余力支持企业发展壮大的结果。
更加优厚的政策还不断推陈出新,1月底,绵阳出台《关于推动实现2022年一季度工业良好开局促进全年工业稳增长的通知》,从支持企业稳生产促增长、支持工业促投资稳增长、支持企业稳订单拓市场、强化生产要素供应保障等方面提出9条政策措施,明确安排专项资金对企业给予激励。
3月初,又出台《2022年一季度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激励政策措施》,市财政拿出资金3500万元,设置10条激励措施,对助力经济稳增长的项目业主单位,分情况明确了奖励资金标准,旨在通过政企双通道激励,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高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绵阳还通过搭建产融对接平台,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支持工业经济发展,建立起定期信息互通机制,实现银企对接的经常化、便捷化。
“这些都是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巨大的工业企业,希望金融机构加大对接,提供金融支持,助力企业发展壮大。”在绵阳工业高质量发展投融资对接会上,绵阳市经信局负责人向广大金融机构真诚地说道。在随后举行的信贷资金集中投放仪式上,27家金融机构为全市上百家工业企业提供了248亿元信贷资金集中投放,为企业提供风险保障65亿元。
政策资金的支持与激励,再加上金融的“活水”,进一步提振了在绵企业发展的底气与信心。
搭建沟通桥梁,真情实意送智。
翻开2021年绵阳科技创新成绩单,数字喜人、成果丰硕,一项项科技成果镌刻了一年来科技城的创新脚印——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7.14%,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达74%,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500家,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超过2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超过2200亿元……然而,发展中累积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绵阳面临“大科技小产业”的“尴尬”局面,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困境”。
问题如何解决?答案在于创新。绵阳从创新机制入手,遴选科技助理,促进政府、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交流合作。
从顶层设计“加码”,到机制创新,绵阳不断强化应用导向,发力科技创新供需“两端”。
2月中旬,绵阳邀请22名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的一批年轻干部和科研工作者担任首批科技助理,全职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招院引所等科技创新重点工作。
“目前,我所在的成果转化组已对20余家在绵涉核领域院(所)企业进行成果调研和摸排,初步甄别出具备产业化前景、成熟度较高且符合绵阳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方向的14项重点技术需求,正在加紧与深创投、天府科创投等金融机构对接,助力核技术成果转化。”科技助理田勇介绍。
翻阅科技助理刘洋的“周报”,工作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采取电话随访、视频连线等形式,先后了解了京东方光电科技公司、长虹集团等企业的创新需求;配合市科技局下发调查表,为企业、院所、高校“架桥梁”,借智“最强大脑”……
“神往已久”但苦于无机会“深交”,这样的现象随着科技助理的到来,开始“破冰”。“我们一直希望能与中广核同位素科技(绵阳)有限公司开展深入交流、寻求合作,没想到我们的科技助理上任还不到20天,就让我们坐在了一起。”绵阳市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何梅感叹道。
真抓实干、狠抓落实,打通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渠道,共同破解制约绵阳科技创新的“痛点”“堵点”“难点”,加快把绵阳“沉睡”的科技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已成为首批科技助理的共识。(玖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