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党的十八大以来,巴中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应用,创新人才总量持续增加,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高“含金量”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发展强劲势头。
这十年,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全市拥有专业技术人员6680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700人、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1570名。
这十年,创新投入大幅提高;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2.49亿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品30余个。
这十年,科技产出量质齐升;成功备案泰美克、百顺药业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1家,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3.65亿元。
骄人的成绩单彰显着科技创新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创新决定着文明的走向。随着巴中市在创新领域由“追赶”逐渐变为“奔跑”,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愈发凸显,为巴中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坚持创新驱动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先后孵化15家企业、师生创新创业团队50余个,组织3000人次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对于巴中集合众创负责人夏聪来说,让他感到心潮澎湃的不仅仅是这些数字,更是两年多来与入驻企业一起破茧成蝶的奋斗历程。
作为集“创业服务、项目孵化、投资融资、创业辅导、资源对接”于一体的科技孵化平台,众创空间为更多的创新创业人员及团队搭建起了“圆梦舞台”。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离不开长期坚持创新,更离不开巴中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巴中市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出台《关于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巴中市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等系列创新政策。
一系列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相继推出,激活巴中市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为载体,巴中市加快实施《巴中市“双创”示范基地三年行动计划》,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双创”活动20场次以上,创新创业氛围日渐浓厚。
全市科技创新之花灿烂绽放,先后培育备案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1家、省级瞪羚企业1家;建成国家星创天地、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众创空间等各类孵化载体21家,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向着朝阳茁壮生长。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为确保优秀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巴中市着重将创新平台打造与高端人才引进有机结合起来,用平台集聚人才、用人才支撑平台,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精准引才机制。
为进一步优化留人、用人和人才培养政策及发展环境,巴中市高规格组建了市绿色农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建成省市科研机构(平台)69个。目前,全市共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近7万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700人、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1570名。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劲动力,为何如此澎湃?这源于中央、省的鼎力支持,一系列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源于巴中市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吸引创新人才扎根这片热土,推动科技产业融合发展,让创新活力在这座城市竞相迸发。
当前,市委、市政府更是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创新创造在巴中蔚然成风。
聚焦成果转化
增强经济发展动能
3月15日,在位于巴州区梁永镇的四川琳宸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两条生物柴油生产线正有序运转。作为一家集生产、研发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琳宸生物能源通过建立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市区1000余家餐馆和食堂安装智能油水渣分离设备,日收运废弃油脂20余吨。
“我们以餐厨废弃油高效转化为核心,重点深入开展餐厨垃圾智能分拣设备开发、脱盐、废水处理、有机肥生产等技术研究,目前年产生物柴油10万吨、生物质车用柴油30万吨,年产值4500万元。”该公司负责人邱成林表示,公司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理念,协同高校院所开展技术攻关,为全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绿色发展打造行业标杆。
9月9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公示了拟入围2022年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的企业名单,巴州区科技企业四川琳宸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榜上有名。
琳宸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巴中市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巴中市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机遇,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体系,着力聚焦区域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
此外,巴中市还出台《巴中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办法》《巴中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巴中市科学技术奖异议处理规程》等政策,推荐“高性能纳米隔热涂膜玻璃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等3个项目参加2021年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受理2021年度市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60项。
政策加大扶持的背后,巴中市科技创新工作捷报频传。
当前,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巴中分中心在巴中经开区落地建设,“一种猕猴桃根部内生放线菌的分离及其应用”等38项科技成果被引进转化,全市共开展技术合同交易21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65亿元,同比增长39.4%,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科技兴则企业兴,科技强则产业强。近年来,巴中市聚焦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坚持产学研用结合,以市重点产业集群为依托,以重大技术突破为支撑,全面推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展望未来,巴中市将接力创新成果引领产业发展,精心设计科技创新规划,匠心实现成果产出和转化,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为巴中市经济发展注入蓬勃动能。
聚力科普惠民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9月21日,2022年巴中市暨巴州区全国科普日·防范邪教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在巴州区兴合实验学校举行。启动仪式现场,一场生动的全国科普日·防范邪教宣传月“科学表演秀”让现场学生亲身领会到科学技术的魅力。
市应急管理局和气象局分别开展了室外心肺复苏救援演示体验、应急科普器材展示体验和气象科普器材展示体验等活动,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市文明办、市卫健委等相关部门也带来了“文明科普联合行动”“疫情防控科普联合行动”“急救知识科普讲堂”等科普讲座。
“这些体验实践活动和科普讲座让我学到了不少科学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科学素质。”兴合实验学校六年级十班学生周希艾说,“今后我将主动利用网络、书籍、科技场馆等途径,多多学习科学技术知识。”
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科普日活动业已成为传播科学知识、激发科学梦想、涵养创新生态、助推全民科学素质全面提升的重要载体。以科普日活动举办为契机,让社会公众领略科技魅力、感受科学精神,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目的。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科普蓄势聚力。从国务院出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到多部门印发《“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再到一年一度的科普日活动,不难看出,科普被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被赋予更多关注和期待。
近年来,巴中市先后建立“四川乡村振兴科技在线”巴中分平台6个,汇聚科普资源2200余条,发布科普动态1500余条,精准推送科普短信717万余条,精准科普服务3100万余次,精准科普服务群众319万余人次,科技创新增进民生福祉成效显著,让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了民生科技的“红利”。
9月12日,在巴州区清江镇中药材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清江镇中心小学学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药文化研学之旅。小朋友们先后参观了中药材科普园和中药材育苗棚,通过实物展示,认识了枳壳、姜黄、丹参等本地常见的中药材,还观看了一些植物浸制标本,掌握了部分常用的中草药知识。
推动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效,完善科普阵地也必不可少。近年来,巴中市先后建成生态科普示范基地6个、地质科普基地4个,新建科普惠民共享基地52个;通江县科技馆、平昌县“红军石刻标语”国防园、巴中职业技术学院科普教学基地被评为全省最受欢迎科普共享基地。
科普日有期,科普力无限。当前,巴中市正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发展,以“科普之翼”推动全社会形成热爱科学、尊重创新的浓厚氛围,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积蓄强大动力。
加强科技助力
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仔细甄别、隔离病羊、分类诊断、提出方案……近日,在南江县团结乡井田村弋小兵养殖场,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专家周文国现场为弋小兵家的羊“看病”。
2022年,看到南江黄羊市场前景良好,弋小兵投资修建了黄羊养殖场地并购入不同养殖场的六十余头南江黄羊,进行繁育和发展。但就在最近,几只黄羊嘴角周围出现黑色的疹子,甚至还有黄羊死去,这可急坏了弋小兵一家人。
随后,他通过井田村信息员向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报送了这一问题。在了解到这一问题后,周文国立刻到弋小兵的养殖场进行实地察看,针对部分黄羊所患的传染性胸膜肺炎病情,周文国建议使用氟苯尼考+鱼腥草肌肉注射。同时,周文国还提醒弋小兵注意圈舍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产业要发展,科技是内生动力。十年来,巴中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支撑作用,探索实施“科技专家服务团+企业+基地+贫困村”,组织技术专家到园区、企业、贫困村“坐诊”,提供科技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创新创业指导等服务,促进中药材、茶叶、有机果蔬、生态养殖等支柱特色产业发展。
除了需要技术和平台的支撑,乡村振兴更要有充足的人才储备和强大的队伍力量,在产业帮扶、科技创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持续推动乡村振兴。
为夯实科技人才队伍,巴中市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创新人才评价办法,全力支持科技人才开展科技创新,激励科技人员投身生产实践一线。同时,根据“三区”人才协定,督促指导各县区教科体局抓好“三区”科技人才工作,发挥好科技人才在技能培训、科技攻关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巴中市通过科技人员专项柔性引才机制和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柔性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29人,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25支,选派科技特派员321人,入户开展精准农业技术服务480余次。
乡村振兴,不仅来自于风调雨顺的自然馈赠,更离不开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围绕“6+4”产业,巴中市先后培育出南江大叶茶单株系列“南江1号、南江2号”等8个国家、省级良种科研新成果;培育战略性新兴产品30余个,“解毒降脂片”“银耳面膜”等一批创新产品推向市场。
“乡村产业要发展,人才短缺是当前最关键的问题。”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和“三区”人才选派工作,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引育和激励约束机制,让更多创新创业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加快构建一支覆盖全产业链的科技人才队伍。
好风凭借力,创新无穷期。当科技创新这一动力引擎被提到新的高度,城市发展更有底气,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将焕发新的活力,全民创新的氛围也将日益浓厚。
舟大者任重,担当者有为。在新时代的改革大潮中,巴中正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实干开新局、改革再进发,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实现更大突破、更好发展。(曾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