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网络达人打卡旺苍 带你聆听大茅坡人的“三个梦”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09-17 21:44:11 编辑:邢春燕 点击:
产于四川旺苍县高阳镇的“高阳扁茶”久负盛名,高阳贡茶历史悠久,镇内建有千年贡茶园、米仓山茶博园,茶叶种植面积达2.2万余亩(其中绿茶约1.65万亩、黄茶约0.55万亩),年产量1120吨,产值1.7亿元。
高阳扁茶人人皆知,而高阳扁茶的产区大茅坡,却鲜少有人知道它的来历和故事。9月16日至17日,四川旺苍县组织开展“百名网络达人打卡旺苍魅力乡镇”采风活动,来自重庆、西安、兰州、成都、广元等地的知名网络达人、摄影师和中央、省、市媒体近百人走进高阳镇大茅坡,带你了解曾在90年代风靡全国,“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大茅坡精神;聆听大茅坡人的“三个梦”。

大茅坡人的三个梦:温饱梦
大茅坡地处旺苍县城以北14公里,90年代以前是杂草丛生的茅坡,是乱石嶙峋的瘠地,是全县有名的“干羊腿”。这里交通不便,生存环境和生产条件恶劣,这样的客观环境,造就了人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的坚韧性格,也容易形成落后、愚昧的生活方式和安贫乐道、听天由命、不思进取的封闭保守观念。
贫困,既是经济的贫困,也是文化的贫困,创造力的贫困,但归根到底是人的精神的贫困。大茅坡上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84户,754人,人均粮食不足30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200元。年年靠返销粮苟且度日,再吃苦,苦中无甜,再流汗,汗里无金。温与饱这两个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成了他们最高的奢望。
90年代初,为开采山顶的黑色大理石矿,修筑了一条穿越大茅坡全境的资源路,给大茅坡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一丝生机。国家以工业发展项目在大茅坡开始实施。1990年10月至1994年9月,群众在大茅坡上开山取石,改田造地,隆隆地炮声惊醒了沉睡千年的大茅坡。他们冬战“三九”,夏战“三伏”,历经四度寒暑,投入劳力16万个,挖填土石38万立方米,垒砌石墙400道,总长3万米,高标准建成水平梯田600亩,通过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创造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大茅坡精神。
时任支书唐发春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村妇女主任康怀贵被誉为“铁姑娘队长”。许多农户杀年猪,打米磨面,洗浆补丁都放在晚上办。先后有13个省市,18个县区领导前来参观,4个国家的专家前来考察。
四川省原省长张浩若,常务副省长谢仕杰,副省长刘昌杰,省农工委主任赵文欣,省农牧厅厅长张中伟等现场视察。世界水土保持专家诺雷斯称赞大茅坡是“中国梯地建设最好的地方”。
为尽快让新建土地见效益,实现农民增收,县政府,县农业局,高阳镇政府与村社一道,大力推广“一改带三改”,逐户落实深沟开厢、五肥下种、粪团育苗移栽等增产技术。
终于使这块黄泥地上长出了祖祖辈辈没有见过的好玉米,得到有史以来的大丰收,平均亩产达380公斤,人平净增产143.6公斤。大茅坡人从此结束了“吃粮靠返销”的艰苦岁月。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大茅坡精神,曾在90年代风靡全国。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大茅坡经验的热潮,并创造出无数个大茅坡。
它不但使贫困地区的农民找到了解决温饱的捷径,而且还为保护和再造了耕地提供了一条鲜活的经验,但在大茅坡确实形成了一个“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怪现象。
这块土地只是增添了层层梯地,道道石墙,长出来的仍是玉米、小麦,仅仅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百姓带来耕作便捷,过着小富即安的日子。
山还是这座山,梁还是那道梁,群众看着这片净土叹气,无所适从,心里多么期盼依靠生存之本给自己带来财富啊!党中央,国务院战略性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富民政策接踵而来,全省以工代赈项目示范村建设在鹿渡村尘埃落定…
大茅坡人的三个梦:脱贫致富梦
2006年8月至2012年底,通过县、镇、村三级共同努力,总投资近千万元的示范新村在大茅坡全面实施。
劈山筑路立致富支柱。道路交通差是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境内虽有一条90年代初修筑的公路,但因坡高路陡,损毁严重,加之无排水系统,长期养护不到位,路面槽深坑大,时常难以通行。
大茅坡人下大决心通过半年的艰苦努力修好了10公里村道路和8公里社道路,镇党委政府又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18公里的村社公路进行了高标准硬化,解决了虎垭、崔河两个村近3000人的运输难和800多人行路难的问题。
实现了村道上档次,社道搞延伸,社社通公路的目标,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运输,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为促进农民增收,确定了致富支柱。
靠山进宝铺脱贫致富路。因地制宜,确定以发展茶产业为支撑项目,高阳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汉代高阳坡茶就成为朝廷贡品。大茅坡通过专家实地考察论证,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绘制出“山、水、林、园、路”标准化建设蓝图。
2011年下半年,为改变大茅坡人“单打独斗”的产业发展方式,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确保茶叶产业持续和健康发展,县委县政府正式启动了“高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拉开了以大茅坡为核心,连片虎垭、鹿渡、崔河、宋江、温泉五个村47个村民小组的“高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序幕。
通过一年多的建设,园区投入劳动力12.1万个,累计投入机械台班1200个,移动土石方13万立方米,建成高标准茶叶产业基地1.2万亩,1000吨/年产的茶叶生产线两条。
建成村道公路15公里,主干道安保工程7.5公里,茶园坡耕地综合治理2200亩,蓄水池60口,耕作便道12.2公里,硬化园区机耕道5.7公里,泥结碎石路1公里,风貌塑造160户,入户路5.8公里,户用沼气池200口。
2012年园区茶叶产量达到720吨,产值1.44亿元,仅茶叶骨干项目带动茶农人均增收1200元。

大茅坡人的三个梦:小康梦
2013年以来,大茅坡人在茶叶产业拓展上,创新发展理念,高效引进米仓山茶叶集团公司,采取“公司+基地+专合社+农户”模式,在茶叶规模化种植、科学管护、精深加工上做足文章。
同时,深入挖掘悠久的汉王传说,厚重的茶文化资源,依托旺鼓旅游必经之路的区位优势,将茶叶发展与乡村旅游,商贸展销有机结合。
米仓山茶叶集团公司斥资7000余万元,建成鹿渡茶艺博览园和游客接待中心,把汉王文化、大茅坡文化、高阳坡贡茶文化、温泉旅游文化整合起来,以园区为依托,使茶叶种植、加工、生产、贸易、旅游实现一条龙服务。
企业和大茅坡人双赢,农民人均纯收入2017年1.5万元,2018年可达到1.8万元。大茅坡再次换上了新装,错落有致的梯地,整齐划一的茶园,整洁卫生的环境,喜笑颜开的百姓…大茅坡人又踏上了小康征程。
他们的圆梦历程,是忧患决战安乐的历程,是艰苦奋斗的历程,是与时俱进的历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大茅坡精神也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大茅坡精神,是大茅坡人走上小康路的“精神法宝”。随着时代的更迭,大茅坡精神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也将一代一代激励更多的人。(郭黎黎 侯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