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皮龟标本。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科普馆供图
动物标本。成都拾野自然博物馆供图
鲸鱼塑化标本。 成都生命奥秘博物馆供图
动物塑化标本。成都生命奥秘博物馆供图
暑期将至,“神兽”出笼,逛博物馆已然成为假期游学新风尚。
作为一个以生活方式而闻名的城市,成都拥有100多家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到底哪些更适合亲子主题呢?兼具了趣味性和知识性的自然博物馆是个不错的选择。漫步在自然博物馆中,从寒武纪走到白垩纪,数亿年的生物演化被浓缩在咫尺之间;从亚洲观看到非洲,几万公里的动物生活图谱映入眼帘。在这里,可以了解生物和生命的由来,感叹自然和造物的神奇,怀有对自然的敬畏情,充满对未知的好奇心。
【发现之旅】
探访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科普馆
穿越3亿多年和古生物同行
穿过层层雨林,听见阵阵蛙叫,声光电等新媒体技术综合打造出的沉浸式体验,让人身临其境。
整个科普馆由一栋3层高的小楼组成,自下而上依次是两栖动物主题馆、爬行动物主题馆以及人和动物主题馆。
展馆内藏有200余件展品,一一了解,两条清晰的生命演化线异常清晰。
从纵向看,一条时间线演绎了动物“从水到陆”的演化历史。展馆门口贴着一张生命历程图,从有生命迹象的前寒武纪一直到人类出现的第四纪,数亿年的光影一闪而过,物种从最初的单细胞发展为智慧的人类,生活栖息地从水里走向陆地。
由3亿多年前泥盆纪时期水生鱼类逐渐演变而成的大鲵,其标本被放在进门口显眼的位置,它体大而扁平,颜色呈褐色,身体上还有不少斑点。一段大鲵个体生长的过程,被看作动物数亿年演化的缩影:从最初生活在水中,长着尾巴,用鳃呼吸;到慢慢长出四肢,用肺取代鳃进行呼吸,能够到陆地生活。
由鱼变为两栖动物是动物到陆地生活的第一阶段,但此时,它们依旧未能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一个新的演化过程正在诞生。不远处,两只扬子鳄标本正静谧地躺在沙滩上,它们个头不大却十分精神,透过它们的生长,可以看到动物从水里走向陆地的第二段演化过程:卵逐渐有了羊膜和坚硬的外壳,胚胎在羊膜中发育,生命的孕育摆脱了水的束缚,完成从水到陆的完全进化。
从横向看,一条空间线揭示了动物找寻适应环境的扩散历程。1楼展厅中有一个动物分布沙盘,记录着珍稀两栖爬行动物在我国的分布,一个大体的规律是,越往南走,两栖爬行动物的数量越多,种类也越丰富。“这和气候有关。”科普馆工作人员蒋珂告诉记者,我国南方的气候温暖潮湿,更适合两栖爬行动物的生长。
生物个体所面临的生存环境也是影响演化的重要因素。在科普馆内,一只长了10多根“黑胡子”的雄性峨眉髭蟾格外引人注目,仔细观察,所谓的“胡子”其实是黑色角质刺,当它在繁殖期遇到入侵的同类时,可以用来御敌;而在2楼,不少参观者都在巨大的绿海龟标本旁驻足,工作人员表示绿海龟的名称中之所以有个“绿”字,其实是体内脂肪呈绿色,这和它喜欢吃海藻的饮食习惯有关。
从科普馆的1楼走到3楼,不禁会感叹造物的神奇,但要论整个博物馆谁最神奇?蒋珂想都没想,就把记者带到了棱皮龟标本的面前。
这只海龟标本到底有何特点?主要体现在2点:体型巨大却没有龟壳;食量惊人但没有牙齿。这是为何?种种原因皆和它的生活习性有关。“没有龟壳,是因为软壳能让它在深海捕食水母等猎物时适应深海的高压,以便更好地觅食;没有牙齿,是因为它的食道里布满了参差不齐的皮刺,这些皮刺将帮助它有效地消化食物。”蒋珂说。
同时,这只看似笨重的海龟还是一位环游世界爱好者。蒋珂告诉记者,棱皮龟一年可以游大约1.6万公里,接近从南极到北极的距离。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长江口海域曾捕获过一只棱皮龟,它身体上所挂的标记表明它还曾经在万里之外的英国大西洋海域被捕获过。
【探秘之旅】
探访地:生命奥秘博物馆
用科技元素诠释生命之美
“我从哪儿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宝爸宝妈总是会遭遇“神兽”灵魂三问。该如何回答?
带着宝爸宝妈们的疑惑,记者来到了生命奥秘博物馆。它位于成都市中心的天府广场内,超过2200平方米的展区被分为两大部分:“人体的奥秘”展厅和“达尔文的证据”展厅,前者用于展示人体的肌肉、骨骼、神经和循环系统,后者主要展示脊椎动物的整体标本和器官。
“我们这里的标本都是真的。”这是整个参观过程中,讲解员李迪重复最多的一句话。他想强调的是,与一般展馆不同,生命奥秘博物馆所采用的是塑化标本。
塑化标本到底有多真?和剥制标本相比,它不仅可以看到活体的皮毛,还能看到肌体和内脏;和泡在福尔马林中的标本相比,不仅保持了活体的体态,还能看到更为细微的肌理。
除了“真”,“美”也是李迪时常提到的词。作为展示的标本,为什么要强调美感?面对记者的追问,李迪表示,生命奥秘博物馆有大量的人体标本,只有具备美感的标本,才能让观众忽略死亡,更加专注了解科学知识。同时,他也提到,制作一个具有美感的标本,往往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要先通过生物塑化技术,对标本进行脱水脱脂,让组织保存得像活体一样;同时,还要对标本的动作、姿态、表情、眼神进行提前设计,让标本更具有视觉冲击力。
在记者的走访过程中,也发现经过设计的标本能够帮助小朋友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比如,为了比较手掌和脚掌的相似性,工作人员设计了一个跳芭蕾的标本,标本的上下肢靠得很近,以便于进行上下肢肌肉的比较。再比如,为了让小朋友能更好地理解棕熊为什么能够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眠时期,便将解剖后呈现出来的脂肪设计成了一个厚厚的“书包”背在棕熊标本的背上。
更加系统展示也是生命奥秘博物馆的特点之一,其中一个最明显的体现,是将藏在肌肤之下的内脏暴露于外用于展示。在展厅中,既可以看到人体的消化、呼吸、泌尿等九大系统,还陈列了不少患有疾病的器官标本,不少参观者都停下脚步,仔细观察标本的内部结构,直面疾病,更敬畏生命。
“好的标本自己会‘说话’。”李迪表示,要让孩子们在标本的参观中自己去解密知识的奥秘,启发他们对于生命的思考。
在靠近出口的墙上贴满了留言,上面写着诸如“生命真的很奇妙”“每个新生命的到来都经历了千难万险”“了解生命,更敬畏生命”这些孩子们质朴而美好的感受。
【沉浸之旅】
探访地:拾野自然博物馆
博物馆+动物园这里可以看也可以互动
绿草茵茵,流水潺潺,斑马闲庭信步,长颈鹿细嚼嫩叶,慵懒的猎豹沐浴着阳光,非洲的雄狮正在捕猎,眼前这些奇妙的景象并非来自非洲的某个草原,而是本次探访的第三站——拾野自然博物馆。
通过不同动物的组合,营造更具沉浸感的场景,是这个博物馆的探索和创新。“我们希望小朋友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动物的生活状态。”博物馆工作人员龚建华告诉记者,为此他们高度还原了动物们在原生地的生存状态。此外,为了让小朋友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在选择动物的品种时,工作人员也下足了功夫。来自亚洲的白额猛虎、澳洲的考拉、北美洲的驼鹿、非洲的大象,动物品种全,分布区域广,通过数千个展品多维度呈现自然之美。
同样的创新也体现在运营模式上。作为全国首家综合体自然博物馆,拾野自然博物馆将7000多平方米的展厅,划分成野兽部落、物种天堂、爬虫秘境等6个展示区,兼具了博物馆、动物园、体验馆等多种功能。
在爬虫秘境,可以体验哈利·波特与蛇对话的场景,身形长达数米的蟒蛇,在透明展示柜里缓慢蠕动,小朋友可以隔着玻璃观察它的一举一动。在野兽部落里,又仿佛走进了动物影视王国:《狮子王》里面的“丁满”正享受着美食,《疯狂动物城》的“闪电”在屋内小憩,白耳狨爸爸演绎着《超级奶爸》,一条神秘的“动物园”走廊,让人感受到大千世界。
同时,你还可以和动物互动,来到孵化实验室,变身小小科学家,跟着工作人员一起,研究动物的孵化周期,计算出它们出生的日子;来到贪吃小屋,摇身一变,成为饲养员,逗鸟、喂羊,和小动物们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
“既可以观看活体动物,又可以参观标本,还可以和动物们玩耍。”龚建华表示,在建馆之初,他们就决定要尝试别人没有做过的。同时他也透露,除了常规的展览外,他们还积极尝试让展品“走”出去,目前已经和学校、社区、商场联合举办了多场科普活动。(高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