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来自“悬崖村”的藤梯、一片坠崖的挖掘机残骸、一件帮扶干部的遗物……6月9日,记者走进位于西昌市的凉山州脱贫攻坚展览《索玛花开幸福来》时,被一件件展品深深触动。
6月10日至11日,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场会召开,凉山州脱贫攻坚展览是其中一个重要参观点位。会议前夕,记者获准提前进入展馆,独家揭秘展馆陈设。这是凉山州脱贫攻坚展览首次揭开其神秘面纱。
本次展览以“索玛花开幸福来”为主题,展厅共设两层,分四部分,布展面积达2800平方米,以图文展板、音视频、实物、数据库等展陈方式,讲述凉山州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发生的巨变,预计近期对外开放。
一步千年
实物实景再现重大历史时刻
行走在展厅,似穿梭在时空隧道中。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场景,还原了凉山的脱贫攻坚鏖战路,也记录下重大历史事件。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解放乡火普村,看望慰问当地贫困户,并和村民干部座谈交流。当年的场景被“搬”进展厅,其中就包括火普村村民吉地尔子的厨房,锅里还原样放着腊肉、香肠、煮土豆和荞麦粑粑。
“总书记来的时候,我们正准备吃午饭。”吉地尔子说,“当时,总书记走进厨房,揭开锅盖时,锅里正热着荞麦粑粑和煮土豆,还有一盘腊肉和香肠。旁边的电磁炉上,还煮着酸菜土豆汤。总书记看后说‘不错,挺丰盛’。”回忆起这些场景,吉地尔子仍然激动。如今,一家人居住在宽敞明亮的彝家新居里,家里发展起种植养殖业。
对于“悬崖村”村民来说,2020年5月12日,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当天,84户贫困户搬进位于昭觉县城的集中安置点,开启新生活。
展览以实物展示还原“悬崖村”的变迁。在展厅一楼转角处,放置着一段藤梯,通往二楼的楼梯旁,架设着一段钢梯。“藤梯来自‘悬崖村’。”讲解员贾丽介绍,过去村民出行要攀爬一道落差达800米的藤梯,2016年,当地政府将藤梯换成钢梯。2020年,当地又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彻底改变。“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实物重现历史,照片则定格下难忘瞬间。展出的一张照片中,一架直升机吊运着一台挖掘机正飞往山区。这张照片,记录下布拖县阿布洛哈通村公路的施工场景。
阿布洛哈村曾是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村民出村要沿着羊肠小道步行3个多小时。由于地质结构复杂,施工难度极大,“这段长3.8公里的通村硬化路整整修了一年,还动用了全球现役最大直升机米-26重型运输直升机,吊运大型施工设备进场施工,甚至有挖掘机坠下悬崖。”贾丽介绍,筹备展览时,专门从阿布洛哈村带回这台坠崖的挖掘机残骸。“把它陈列在这里,既展示脱贫攻坚精神,向脱贫攻坚中的奋斗者致敬,也以此激励我们接续奋斗”。
烛光闪烁
脱贫力量汇聚成灿烂星河
“这86本工作笔记,来自布拖县原副县长冯辉。”在展厅二楼,一面亮着烛光的橱窗里摆放着牺牲的扶贫干部的遗像和遗物,贾丽指着冯辉的遗物介绍,2019年9月28日,分管脱贫攻坚工作的冯辉因劳累过度,突发心梗去世,年仅45岁。
橱窗内,还放置着一个被撞损的车辆引擎盖。车上当时坐着两名小伙,分别是梁恩宇和聂帅。他们大学毕业后来到凉山,为支援凉山的住房安全建设提供技术指导。不幸的是,2016年9月6日在下乡的路上,因下大雨、道路湿滑,车辆坠入山崖。遇难时两人年仅22岁,是凉山脱贫攻坚殉职者中最年轻的两位。在凉山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有38名扶贫干部牺牲。“橱窗内的38盏烛火,代表着38份永远不会熄灭的奋斗精神”。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来自省内外的81585名扶贫干部投身凉山脱贫攻坚一线。展馆收录了扶贫干部的信息,通过大数据技术,建起扶贫干部大数据库。
展厅内有一块灿若星河的姓名墙,8万余名扶贫干部的名字流动闪烁,如同迢迢星河中彼此呼应的光芒。姓名墙一侧,是一面手印墙,留下了扶贫干部的一双双手印。凉山州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黄云松介绍,“通过手部识别或姓名搜索,就可阅读他们的帮扶事迹,参观者也可为他们点赞。”
在展馆内,刚好遇到凉山州综合帮扶队成员张宇。他站在扶贫干部大数据库操作台前,按下自己的手印,前方屏幕上立刻显示出他的个人信息和工作照片。“这些场景恍如昨天,仍历历在目。”张宇说,“能参与并见证凉山巨变,是我一生难忘的宝贵记忆和精神财富。”
观看完展览后,参观者还可通过互动装置,制作一张电子明信片,为凉山送出美好祝福。(史晓露 文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