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来评选“成都工匠”1812名 成都以工匠精神引领高技能人才培育结硕果

来源:四川日报 时间:2021-06-01 10:04:49编辑:邢春燕

5月31日上午,成都工匠命名大会在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人物名片   谭里民,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的高级维修技师。

黄东,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冲压车间的模具维修钳工。

伍艺龙,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9所的微组装现场工艺师。

杨尽义,中国人民解放军5719厂的维修电工。

张希东,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的无线电调试工。

陈松,中国人民解放军5719厂航利航空公司的工人。
5月31日上午,成都工匠命名大会在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刘作春等661人、马东东等649人被成都市委、市政府命名为2020年、2021年“成都工匠”。
自“成都工匠”培育五年计划启动以来,“成都工匠”评选命名活动开展至今已是第三个年头,已评选命名“成都工匠”1812名,为带动引领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高质量、规模性增长,助力成都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强市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锤一钉”书写精彩
创响“成都工匠”品牌
工匠精神已成为时代强音,成为民族的文明标识。近年来,“成都工匠”“一锤一钉”的劳作、“一砖一瓦”的建设,有力推动了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了城市功能品质,扩大了成都这座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创响了“成都工匠”品牌。
“成都工匠”培育五年计划是成都作为全国首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全面试点城市,加快构建一支规模结构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所推出的重大举措,是成都从工匠人才培育顶层设计入手,对工匠人才在培养、引进、竞赛、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领域作出的一整套制度安排,标志着成都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工匠人才支撑体系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成都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该计划,到2022年,成都将培育评选市级工匠3000名、区(市)县级工匠7000名,基本构建起一支能够支撑和引领成都现代产业发展,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工匠人才队伍,成为推动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评选面向全市职工
重点聚焦现代产业
“成都工匠”的评选面向成都所有职工。评选活动按照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先后经过申报推荐、资格审核、专家评审、成都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审核、社会公示、成都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批等程序,三次公示、四道审核,将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的基础条件和注重技能荣誉、创新成果的技能条件贯穿评选全过程。这期间,由“大国工匠”、省职业技能鉴定专家等组成的专家评审委员会,按全市“5+5+1”重点产业领域划分为多个评审小组,采取“量化打分+定性认可”的方式进行现场考察、分组评审,强化技能实绩导向。
“除了重点聚焦‘5+5+1’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中的一线工人,还兼顾了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成都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对广大产业工人而言,“成都工匠”就是身边的榜样,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能赶超,有力推动了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可为工匠、人人争当工匠、人人践行工匠精神”的局面。
“成都工匠”评选工作呈现出“三大特点”:
重点突出。聚焦成都“5+5+1”重点产业,评选具有工艺专长、掌握高超技能,技艺精湛、精益求精,严谨细致、专业敬业,长期坚守在生产服务一线岗位,并在本领域、行业内具有较高公认度和示范引领作用的产业工人代表,切实把成都市的现代产业工匠人才评选出来。
导向明确。评选对象既有从世界、全国、省、市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也有各行各业推荐的技术能手和身怀绝技、自行申报、通过评审鉴定而来的“民间高手”,遍布成都“5+ 5+1”重点产业的各个领域。
质量过硬。3年来,评选命名的“成都工匠”,既有“大国工匠”潘玉华,“四川工匠”刘作春、李汉忠、马冬冬、安少彬等,也有全国技术能手胡天兵、邬建军、石纯标、肖怀国等,还有全国劳模郑军、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仕彬、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曾志军、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获得者侯成,还有代表国家队出战大洋洲技能挑战赛、获建筑金属工程冠军的曾加彩等能工巧匠。
不拘一格培育选树
行业分布广技能水平高一线职工多
“从评选出的‘成都工匠’来看,充分体现出‘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人才观。”成都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以近两年来评选出的“成都工匠”为例,其构成具有以下特征:
行业分布广,年龄跨度大。涵盖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和现代服务业及新经济的多个行业多个工种。平均年龄41岁,最年长的59岁,最年轻的21岁,从“60后”到“00后”济济一堂。
技能水平高,引领作用强。高级技师和有高级职称者564人,占总人数的43%;技师和有中级职称者478人,占比37%,充分体现了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一线职工多,企业类型全。普通职工994人,占比76%;技术总监、生产负责人316人,占比24%。来自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923人,占比70%;民营私营企业323人,占比25%;外资合资企业人数占比5%。
成都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还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创新工匠培育选树和服务管理工作,讲好工匠故事,打造工匠品牌,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引导广大职工以“成都工匠”为榜样,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攀越技能高峰,为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成都工匠”故事
“抠”出来的5秒 让汽车每天增产50多台
16年前,谭里民从学校毕业,走上了设备维修岗位。因为爱创新,他成为车间里的创新能手,曾获成都首席技师工作室带头人称号。
2013年,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速腾汽车的日产量达到了1150台,虽然已经是超负荷生产,但仍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能不能让生产速度更快呢?经过对生产线的排查,谭里民发现问题出在涂装车间面漆线上。涂车身表面漆,10个工作站近百台机器人进行流水作业,98秒就能涂完一台车。这套生产线是德国进口的,是当时业内的一流标准,但能不能更快呢?谭里民和他的“五小创新”团队决定试一试。
这98秒里,包含了喷漆和输送的时间。机器人喷漆不能再快了,谭里民和同事们便从车身输送上“打主意”。两个工作站之间有10米的距离,能不能让输送速度更快,节约时间用到准确停靠上呢?在接下来的创新实验中,因调整生产线速度出了问题,撞坏了2台车。厂里没有批评他们,反而鼓励谭里民放下包袱,继续实验。谭里民和同事们在电脑里编写程序、上生产线调试,经过100多次实验,最终他们用3.4秒完成了前半段提速,11秒用来降速和精准定位。
不过,要想整体生产线提速,还需要解决另外9个工作站的问题,需要重新编写速度参数,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实验,谭里民和同事们硬是从98秒里“抠”出来5秒。这5秒能让速腾汽车每天增产50多台,日产量超过1200台,成为当时国内最高产的汽车生产线。
“85后”钳工 爱拼才会赢
从业16年来,由于潜心钻研技艺,黄东这名“85后”钳工成长为具有丰富经验的技师,先后获得龙泉驿区钳工技能比赛第一名、成都市青年技能竞赛钳工组铜奖、“龙泉工匠”称号。
2008年参加成都市百万职工技能大赛,是他职业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黄东记得,距离比赛结束还有1个小时,自己由于缺乏大赛经验,导致工艺分析出了差错。他想放弃比赛,在犹豫不决的时候,他给师父打了个电话。师父告诉黄东:“技能比赛是很好的舞台,如今机会来了,爱拼才会赢。”师父的话提醒了黄东,他立刻回到比赛现场,拿起锉刀认真操作,咬着牙完成了比赛。最终,他进入了技能比赛前六名。按照比赛奖励规则,黄东从中级工晋升为技师。
此后,黄东更加努力地钻研技术。在一汽-大众速腾新车型量产的阶段,搞焊装的同事遇到一个难题,顶盖外板和侧围焊接时无法精确定位导致偏移,需要人工调整,这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为解决这个问题,黄东利用各种搜集的废料,自己研究设计图纸,在制作了几十个试验工装后,终于制作出一组夹具,能快速完成定位,减少人工调整时间,生产效率由此提高了50%。
善于琢磨的“高手”
啥子叫“金丝键合”?就是俗称的“打金丝”,是半导体封装行业常用的工艺。2015年,伍艺龙已从“打金丝”的生手,变成了熟手,但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名高手。
有一天,伍艺龙观看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节目讲述了用内镜技术划开世界大门的周平红医生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他。
“要想成为一名行业高手,不仅要手上功夫过硬,还要善于思考,勤于琢磨。”伍艺龙给自己定了奋斗目标。
“打金丝”键合行业有这么一个难题,就是在高频率传输时,2根金丝的性能比1根金丝好,可是通常芯片的焊盘尺寸很小,无法并排放下2根金丝。凭借对键合工艺及键合操作的熟悉和了解,伍艺龙提出了一种叠加键合的结构设想,并付诸实施,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
伍艺龙说,只有专注于本职工作,不断学习,力求创新,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用真心与诚心贡献力量,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匠。
在“赛场”上不断挑战自我
作为一名“90后”,杨尽义所维护的电气设备是用来给飞机的“心脏”航空发动机做手术的。
参加工作没多久,厂里组织了一次技能比赛。比赛时杨尽义第一个接通了线路,正准备试机的时候突然“嘭”的一声响,火花四溅,把在场的人吓了一跳。
这次的洋相,让“放炮杨”在厂里“小有名气”,但激起了杨尽义的斗志。师傅也安慰他:“比赛就是为了找差距、找问题,发现问题多练习,水平慢慢就起来了。”所以,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去看别人是怎么接线、怎么排线,然后不断练习。
后来,杨尽义随时带着尺子、秒表、创可贴,在心里构思好走线路径,用尺子确定好每一段电线长度,在板子上定好线路坐标,排线时用秒表计时,手被电线拉出血口子,就用创可贴贴上继续练。
那段时间里,厂里可以拆装的机器杨尽义都拆过。家里的电视机、电风扇、孩子的电动车、小玩具都没“逃”过杨尽义的手。
就这样,杨尽义不断练习努力提高自己的速度和效率。经过一年多的练习,他用90分钟,就能装好以前半天时间才能完成的工艺排线。
再一次站到比赛场上时,杨尽义获得了全厂技能比赛的第一名。从此,他爱上了技能比赛,一有比赛都跑去参加,大家又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比赛专业户”。通过技能比赛,杨尽义先后获得了彭州市维修电工比赛第一名、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第三名、成都市第六届青年技能竞赛电工项目金奖,3次被评为“成都市技术能手”。用7年时间,他从维修电工变成了一个掌握多种维修技能的高手,成为设备维修团队的负责人,还评上了高级技师。
如今,杨尽义也开始收徒弟了。“车间就是赛场,练好基本功,才能修好高精尖。”杨尽义鼓励徒弟和他一起,在“赛场”上不断挑战自我。
练习夹豌豆 焊接调试快又稳
张希东大学时学的是应用电子专业,毕业后入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最开始,我算是一名调试菜鸟。”
一天,师父把张希东带到焊接台前,示范焊接技术。由于器件太小,需要在显微镜下操作,一颗、两颗、三颗、四颗,不到1分钟,师父就把器件完整地焊在了板子上。
“透过显微镜,你会看到整齐的器件、发亮的焊点与大型焊接相同。”师父手把手教张希东练习焊接。刚开始,他不习惯使用显微镜,手也总是发抖。为了能稳稳地夹住小器件,张希东就练习夹豌豆。为了能提高焊接速度,在同等条件下,别人焊接一个点位,他就焊接三个甚至四个点位。遇到有不会使用的仪器,张希东把手心当笔记本,时时记下,上班时问师父、问同事,下班就进书店或者上网查询学习相关知识。遇到不会的故障维修,张希东一头扎下去,没日没夜地钻研。最终,张希东的调试速度比原先快了8倍。
2019年,他获得成都市百万职工大赛一类赛电子装接工比赛第三名,荣获“成都市技术能手”称号。
研发一个新产品 要进行几十次试验
作为一名数控铣工,在工作中,陈松面临的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常常为了钻研一个新产品,要进行几十次试验。
有一年冬天,陈松和师傅接到了加工一个急需搭车长试产品的任务,他们迅速开展研发。可是问题比他们想象的棘手得多,零件都是毛坯,加工后变形导致报废。
时间一天天过去,陈松与同事们一起讨论,每当讨论到关键点有所触动时,便冲回车间立即开展实验。
陈松蹲在机床里打表、找正、做计算,半天下来,双腿失去了知觉,但也顾不上休息。深夜累了、困了,他就用冷水冲脸提神。经过连续10多个日夜的奋战,他们终于生产出合格产品。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陈松“疯狂”学习,积极参与各项技能大赛促使自己快速进步。在比赛中,陈松先后取得成都市百万职工技能大赛数控铣工第三名、成都市百万职工技能大赛加工中心操作工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
“为啥不能得第一名呢?”陈松经常问自己,最终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好成绩是拼出来的”,陈松在工作中更加努力,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奋进,先后荣获成都市百万职工技能大赛冠军、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