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书院,千年草堂献给国人的又一个精神家园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05-08 09:47:27编辑:庞捷

中国历史上,书院是极其独特的存在。

西汉时期的“石渠”,东汉时期的“兰台”;魏晋时期的藏书楼,宋朝的“四库七阁”;朝廷办的官学,民办的私塾......曾有形形色色的藏书、教书、编书机构现身历史,而像书院这样以传统姿态流传至今的只是凤毛麟角——成都有幸,坐拥其一。
大隐于市的草堂书院坐落在杜甫草堂正对大雅堂东侧一片葱郁的楠木林中,矜持而清幽。在一个难得的晴朗午后,我们走进这里。


上图为草堂书院正门。联曰:窃攀屈宋宜方驾,颇学阴何苦用心。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修古建”
书院初祖千载脉传
元有李祁作《草堂书院藏书铭》,今有文史学者谭继和作《重建草堂书院记》:“诗圣草堂,最为书香传习圣地,中国诗教之北辰,巴蜀文雅之渊薮。家诗户书文贞德馨,书院初祖千载脉传。”
元顺帝年间,蜀地官员纽怜重视文教,视草堂为先儒过化之地,便以私财兴建草堂书院,时人视其为成都三大书院之一。

李祁《草堂书院藏书铭》谭继和《重建草堂书院记》与书院手绘平面图以木刻形式呈现在序厅中。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自建成起,草堂书院遂与几经沉浮的古代书院体制荣辱与共,随杜甫草堂一同经历了明清两次大规模修葺扩建,最近一次修缮于2017年动工,于2020年10月蒇事。
如今示人的草堂书院。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重建后的草堂书院总占地面积近4000㎡,包括序厅、国学小讲堂、名人书房、图书馆、研修室、学术报告厅、仰止堂。空间以诗歌为主题,实现博物馆、书院、学院三结合,兼具学术研究与文化教育属性,延续书院传统职能。

草堂书院手绘平面图。图片来自周以恒、杨恒
此次修缮尽可能保留了清代祠堂园林和杜甫旧居古朴典雅之风韵,建筑布局对仗工整,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
两侧附属建筑围合相连,形成动线流畅的封闭式院落,庄严肃穆中又透露着几分私家庭院的亲切。

书院正门:匾额上的“草堂书院”集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字而成;联曰:汲古得修绠,荡胸生层云。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经过正门、序厅,迈入一重院,两侧为国学小讲堂。联曰:古人所重在大节,君子于学无常师。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经过国学小讲堂,迈入二重院,两侧为名人书房。联曰:万卷藏书宜子弟,一日过海收风帆。摄影:邹邹©一筑一事

经过名人书房,迈入三重院,两侧为图书馆,尽头为研修室;联曰: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建筑形制删繁就简、朴实无华,不攀附宫殿寺庙的气宇轩昂,含蓄内敛而别具一格,更显诗意浓厚文风盎然。
轻启花窗,“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感受杜甫当年的闲情逸致。

图案简洁的传统花窗。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楹柱、门窗漆以羊肝红,与小青瓦坡屋面掩映于浓绿之中,更显淡雅明快;古树名木开花结籽,经岁月洗礼仍葆生机;川派盆景虬曲多姿,散发苍老古朴之风韵。

端部下垂呈倒三角状的勾头瓦利于雨水下流,蝙蝠形状取“福”字美意。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建筑自身的样态、肌理、色彩,与生气盎然的景观空间、诗情境界见长的匾联题咏虚实相接、刚柔并济,体现古代诗歌文化之大雅,更让后人可以立足诗圣旧居,望古酌今,收获安然与禅意。
而今时今日,草堂书院的再造又不仅是为了修缮古建这么简单。如谭老先生有云:“今逢新时代,盛世仰前修。特在今草堂内承续历史......更便学者雅集研讨,述学立论,绍往圣,开来学。”
“启新知”
万卷藏书宜子弟
关于书院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唐代。
当时,随着印刷术不断完善,民间越来越多书籍需要场所安置。于是,开元六年,唐玄宗命人在洛阳修建丽正书院,标志着中国古代书院史的开端,也由此奠定了书院最重要的功能:藏书。

“院者,垣也。”南宋学者王应麟曾由字面含义对书院来历作出同样的解释。垣就是墙,书院就是矮墙围绕建筑形成的藏书之所,可以理解为古代的图书馆。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之于今日因诗闻名天下的杜甫草堂,藏书同样是最厚重的组成部分,30000余册馆藏资料,囊括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杜诗精刻本、手抄本、外译本......
坐落于此的草堂书院,便自然肩负着普及杜诗、杜甫文化的责任,相较于其他图书馆,藏书特征也更加鲜明,以文学类、诗歌类图书为主。

书院图书馆。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穿过两重院落,行至图书馆,古朴内饰使人心生敬畏,珍贵典籍在此触手可及。
读者,在高大的书架间沉淀心绪;图书,在一次次起放间犹获新生;古风文韵,随光影声色的流动得以重新贯通。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历史上,中国古代书院几经沉浮、历久弥坚,流传了1300年之久,让今日的你我仍能受益其中。即使很难细数过程中的险阻,但环顾草堂书院如今浩如烟海,足以令人感怀。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继承过往的同时,草堂书院也着眼未来,不懈发展书源,以保证藏书体量的有机生长。
正如古有达官显宦为书院赠书,今有草堂书院“开馆纳客”。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已经有四川博物院图书馆、成都图书馆、青羊区图书馆先后入驻草堂书院,组成这里独一无二的图书馆聚落。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科技的注入也让这里多了一抹现代色彩,例如隐身在书架间的这座玻璃房子,未来,可供人们收听或录制有声书,共创一座“声音图书馆”。

草堂藏书也“藏声”。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停留在这里,能看到专家学者潜心书本,也能看到偶然走入的普通人默念诗歌。藏书丰赡,固然是草堂书院的最大财富,而以人为本的开放性,才是它对书院精神的最好传承。
“尚师儒”
书声琅琅绕耳际
藏书,使唐代书院成为公共的知识载体,而书院的第二重身份直到宋朝才得以显现。
北宋初期,朝廷偃文兴武,财力早已无法满足各地士子学文悟道的需求。于是,名儒学者、地方官吏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兴建以培育人才为目的的书院。

仰止堂外观。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至此,书院才真正拥有教育制度,成为聚徒讲学之地。我们熟知的“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包括位于四川邛崃的鹤山书院,都是在北宋年间诞生的。
受儒学影响,古代书院除了教学问,更强调思想和德行的培养,翻译成现代语言,便是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
在草堂书院仰止堂内,书院教书育人的职能充分体现。从2012年开始,这里就作为“草堂一课”的活动大本营,陪伴来自成都及全国各地中小学的青少年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草堂书院成立后,仰止堂便顺理成章划入其中。

仰止堂内。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诗词、对联、剪纸、泥塑、扎染、传拓、书画装裱、线装书装订、盆景、园林昆虫......杜甫草堂社教团队自主研发的40余门公益课程,围绕墨韵书香、诗意园林、非遗技艺、礼乐雅韵四大主题展开。
草堂之毓秀、圣人之魅力、诗词之底蕴,皆在引人入胜的课程中变得鲜活立体,成为青少年解锁文遗宝藏的小小钥匙。

仰止堂可以容纳近百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南北宋动乱不安之际,书院兴盛,是学者针砭时弊的思想舆论之地,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而今,经岁月洗礼的草堂书院化身温润谦和的国学诗歌培育之所,虽与古代书院一脉相承,但也处处因时制宜;在延续书院文化功效的同时,打造符合当代人的内容。
因此,草堂书院一直将博物馆教育视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以不增添课业负担为首要原则。除了课程的多元趣味性,还强调“跨学科性”,草堂课程因此可以自如嫁接书本课程。
授课形式打破单向灌输。参加草堂一课的孩子们首先会在杜甫草堂社教老师的带领下参观游园,自行探索,继而在课程中习得知识,锻炼动手动脑能力。
由此,即便是遥不可及的历史人物、抽象晦涩的诗词意象,也可以化为眼前具体可感的一朵花、一株草、一棵树,一尊塑像或一通碑刻。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而这只是草堂书院众多教培方式的一种。
社教团队还打造了“草堂小小讲解员”、“诗歌训练营”等公益活动;将自主研发的一系列草堂特色传统文化课程送进学校;助其选拔培养“校园诗歌使者”;此外,每年还与爱心企业一起送教下乡,将公益的种子散播到更多偏远贫困地区......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今以草堂书院为例的现代书院,可以将文化的种子播种到更远的地方,培养更多栋梁之才。
“做学问”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除了集散知识、聚徒讲授,古代书院的三大职能还包括研究学问,由院内的编书、写书活动而来。
有史可稽,丽正书院的开设除了是为藏书也是为编撰文史典籍的官员学士们提供一方清净之地,当时统领文坛的三拜宰相张燕公、大诗人贺知章都曾参与其中。

书院研修室。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1300年后,我辈虽不望一蹴而造圣人之域,但在草堂书院最幽深处的研修室内,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落成适与前人孜孜之志不期而遇。

位于研修室内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由杜甫草堂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联合共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杜甫草堂是当代规模最大的杜甫文化收藏展示中心,坐拥以杜诗书画、杜集版本为主的藏品、资料五万余件。
如何将这体量庞杂的文化遗产转化为研究成果,便是研修室存在的意义,而如何将研究成果进而转化为利于大众消化传播的教育成果,则是学术报告厅将要赋能的方向。
行至学术报告厅,白墙灰瓦更显飘逸、素雅,园林中有意识地栽种了许多杜甫生前喜爱的植物,如楠木、香樟、罗汉松,桂花、桃花、荷花,修竹等。
花木配置得当、疏落有致,为肃穆静谧的氛围增添几分清丽脱俗的意趣。

联曰: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摄影:邹邹©一筑一事
厅、堂、台、亭、楼、槛、轩、榭、廊构筑起的空间时而开阔明朗,时而曲折幽深——很难想象,在此番诗意园林中,竟还藏着一间现代大型学术报告厅。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报告厅可以容纳150人,配有全面屏电子显示屏等现代会议系统及先进设备,未来将用于承办大型学术活动——诗意、园林、科技在同一空间内相辅相成,在古人纪史、修史后,承载起今人研史、复史的使命延续。
“传薪火”
火留后世沐春风
可见,书院围绕“书”所展开的功能广泛,而众多职能同时指向一个关键词:薪火相传。
我们所在的城市包罗万象,我们身处的时代知识自由流通,回望书院一路磕磕绊绊从读书被视为特权的年代走来,难以想象,也难免令人动容。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书院容纳着书卷,解决古时档案存放的困境;书院容纳着书声,填满莘莘学子的求知欲;书院更容纳着书问,闪耀千古智慧。
因此,在现代语境下探讨书院究竟传承了什么,不难发现一种比坚韧、隐忍都更为可贵的品质,即有容乃大的胸襟,而书院传承的这把火,便是和谐包容之火。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1200多年前,成都府接纳了举家避难、颠沛流离的杜甫,让他营建茅屋草堂,栖居在西郊浣花溪畔近四年,写下流传千古的成都诗篇。
今日,杜甫草堂作为成都的诗意坐标,其独特的历史积淀与文化雅韵也滋养着草堂书院,让它可以在诗风文气中生生不息。
如此,相依相存的书院与草堂、草堂与成都,似乎都是这把“火”的传承者,她们踏尽历史跌宕,留下无数背影,用一份连绵千年的恩泽,如春风,沐浴你我。(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