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绘蓝图 乡村规划展新篇——四川省国土科学技术研究院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观察
在川南沃野与长江之畔,一场以科技创新为笔、以土地资源为纸的乡村规划实践正悄然改变着巴蜀大地的乡土面貌。四川省国土科学技术研究院(四川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立足卫星遥感、三维建模与人工智能技术,在泸县、南溪、珙县等地的乡村规划中,探索出一条“技术破题、生态筑基、产业富民”的创新路径。
技术革新:让规划从“纸上蓝图”变“立体模型”
在泸县百和镇东岳村、军大丘村实用性村规划编制中,省国土科研院创新应用实景三维影像技术,构建全域数字化空间模型,以人的直观视觉感受从三维层面分析并构建景观视廊,提升山、水、林、田、村格局保护管控的精准性。“老鹰嘴观景平台选址时,我们模拟了37个点位的光照、视线和地形数据,最终科学选定7个最佳点位。”项目负责人介绍,该技术使规划方案落地误差率降低50%以上。
针对传统规划中聚居点选址的痛点,南溪区仙临镇两木片区村规划中,实践性推出自适应农村居民点布局方法,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整合耕作半径、地灾风险、设施配套等12类因子,自动生成三类聚居点选址方案。这套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技,使该片区村庄建设用地节约23%,村民搬迁意愿提升大幅提升,相关经验逐步在宜宾市乡村规划中推广应用。
景观视廊构建技术路线自适应农村居民点布局技术路线
生态筑基:在长江之畔书写“绿色辩证法”
“既要护住清水,也要留住文脉。”在翠屏区李庄古镇规划中,省国土科研院优化双评价模型,活用国土规划效益评价方法,从三生空间耦合协调的角度,借助 InVEST模型和生态服务价值当量法,量化分析文旅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划定片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454.46公顷,管控长江岸线 17公里,实施对长江污水零排放、垃圾零污染的管控措施,保护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物种、长江上游独特的水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筑牢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与此同时,通过规划与实施项目的动态衔接,建成了月亮田、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等项目,形成片区项目引爆点,提升了以李庄为核心的片区文化资源价值,实现“生态颜值”与“文化产值”双丰收。
“水韵李庄”实施成效现场照片
李庄古镇中秋、新年“双节”盛景
面对珙县孝儿镇石漠化难题,规划团队创新技术方法,通过 Fragstats模型、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对生态、农业、人居源地及廊道进行划分,通过自研专利——“三生廊道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方法”,识别片区石漠化治理区域、生态廊道及产业廊道,提出分区差异化治理。在洛浦河流域生态廊道和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带协同区域突出双重属性,建立石漠化治理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现代农业产业的样板。通过实施石漠化治理的产业路径探索,孝儿片区建成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蚕桑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蚕农售茧收入增长22%。
孝儿镇石漠化治理成效
产业破局:让土地资源变“发展资本”
在南溪区仙临粮经复合片区,一场“土地确权不确地”改革激活了连片不成片的土地资源,通过这种模式片区内已建成粮食、蔬菜集中连片种植基地约10万亩,新建1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播种面积的67%;园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68%,优质粮油规模经营率100%,农业园区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 87.63万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59.21万元)48%。同时省国土科研院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识别空间利用,提出“土地资源识别+单元模块划定”的资源整合模式,划定62个资源集成利用单元,深化资源盘活路径、明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形成单元发展指引、帮助政府招商引资,实践用地“集成出让模式”。
高粱油菜轮作基地现场照片农旅融合单元开发建设示意图
泸县百和镇东岳村、军大丘村实用性村规划借助实景三维影像分析资源特色,按照核心资源梳理、关键短板弥补,融合策划产业项目、明确消费客群及建议运营模式,在满足国土空间底线约束和土地利用政策的前提下,落地所有规划项目,实现项目策划到空间规划落地。镇东岳村借助先天优势,加速与重庆永川吉安镇互联互通,共建万亩粮油产业示范园的生动实践。
从卫星遥感到三维建模,从算法赋能到模式创新,四川省国土科学技术研究院(四川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以科技硬实力破解乡村规划“老大难”,书写了“用技术创新守护乡愁记忆,以数字动能激活田园梦想”的时代答卷,这套融合“天上看、地上查、云上算”的技术体系,正在巴山蜀水间孕育更多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