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他们在这里铸就“国之重器”

来源:四川日报 时间:2021-04-17 09:19:53编辑:刘婷婷


两弹城”景区内的邓稼先故居。 李睿 摄


“两弹城”景区两弹模型馆中展示的我国首颗原子弹和首颗氢弹1:1模型。李睿 摄

蹲点点位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
历史评价
这里是我国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总部,现被称为中国“两弹城”。邓稼先、于敏、王淦昌、朱光亚、陈能宽等9位“两弹一星”元勋、16位院士、2万余名科研工作者在这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如今,这里仍完整保留着167栋60年代建筑以及战备防空洞等纪念实物,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100大文物新发现、第二批全国工业遗产、“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驱车从绵阳市梓潼县城向东出发,沿山路向前转过几个弯,一大片红砖墙建筑进入视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苏式建筑风格提醒着访客,这里曾见证过一段辉煌岁月。
山名“长卿”,因相传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在此读书而得名。而让长卿山在新中国历史上留名的,则是山中的这座建筑群——中国“两弹城”。这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与定型以及新一代核武器研制攻关等科研内容在这里完成。
行走在有些简陋的建筑里,墙上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王淦昌、邓稼先等人的照片,展厅里则陈列着氢弹等核武器的模型。“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正是对这段岁月最生动的写照。
难忘岁月
数万科研工作者在这里隐姓埋名
“两弹城”与梓潼县城隔江相望,建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是我国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总部。自1969年落地,历经23年,这里先后组织22次核试验的实施。
1992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搬离梓潼,现旧址作为“两弹城”景区对外开放。
那段火热的记忆被铭刻在这片建筑里:大礼堂、左右对称的苏式建筑群、红墙上的标语口号……“两弹城”至今仍完整保存着办公楼、档案馆、模型厅、将军楼防空洞等167栋建筑物及众多纪念实物。正是在这里,数万名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埋首苦干,发展我国核武器事业,自力更生,艰苦卓绝铸就“国之重器”。
一处普通的平房已经成为游客参观的重点——陈旧的沙发、简陋的水泥地面,这里是“两弹元勋”邓稼先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除了邓稼先外,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还有许多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王淦昌、朱光亚、陈能宽、程开甲……
即使搬离多年,中物院一所原常务副所长陈俊祥对这里仍充满感情,“总能想起那些艰苦但充满激情的岁月,‘两弹一星’精神在这里长存。”
传承精神
在历史“现场”上一堂爱国课
如今,在“两弹城”的停车场里经常停满大巴车,来自各地参观学习的访客络绎不绝。
走出邓稼先故居后,游客张兵荣有好多话想说,但最后浓缩成一句:“我们身处在祖国日益强盛的时代,不能忘记投身‘两弹’事业的先辈科学家们。”
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在该地成立,发挥“两弹城”作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四川省廉洁文化教育基地等职能,开设党性教育、党史教育、廉政文化、国防军工文化、人民防空、社会科普等一系列主题课堂,拥有《两弹一星精神内涵及当代价值》《两弹一星与自主创新》等三十余门精品特色课程。
其中,互动访谈《不忘初心跟党走“两弹一星”铸国魂——我们那些年》、情景课《在烈火中永生》、话剧《国魂》被评为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话剧《国魂》在中央党校成功上演。理论专题课《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被中宣部评为优秀理论宣讲报告,被中组部纳入中国干部网络学院“党性教育精品课程”专栏。
目前,“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近700期,培训学员近9万人次,已被纳入中组部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备案目录。
在“两弹城”内,记者注意到,绵阳市“两弹一星”红色经典景区品质提升工程——红色旅游研学营地建设项目正在封闭施工,雏形已现。该项目规划以“两弹城”历史建筑为依托,借历史场景表现“两弹城”的光辉岁月,展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程,建成后年培训量预计将新增12万人以上。据了解,该项目预计于今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李睿 祖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