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孩子》剧照。本文图片由东方卫视提供
熊睿玲(左)饰乌兰其其格。
刘小锋在剧中出演。
孩子们乘坐火车从黄浦江到草原。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提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
这段民族团结互助的佳话发生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生活并不宽裕的内蒙古牧民们,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3000多名来自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的嗷嗷待哺的孤儿,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在草原上,这些孩子也被称为“国家的孩子”。
电视剧《国家孩子》,正是以这段感人的历史为背景创作。3月11日起,《国家孩子》在东方卫视重播,再现那段动人的大爱故事。
一列火车开启大爱征程
电视剧《国家孩子》由巴特尔担任总导演,柳桦任编剧,刘小锋任制片,傅程鹏、杨舒、徐洪浩、王梓桐领衔主演,熊睿玲、卢勇、霍尔查、赵思源、刘小锋联合主演。
1959年到1961年,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灾荒频繁,育婴堂的米粮眼看就要见底,政府收养的几千个孩子怎么办?国家决定把他们送到食物相对充足的内蒙古。
三千孤儿来到草原时,草原同样经济困难,但蒙古族群众主动担起这份国家责任。年迈的额吉(蒙古语意为母亲)、中年妇女、新婚夫妇,有的骑着马,有的赶着勒勒车,有的步行几百里,争先恐后收养这些孤儿。
剧情开始,广袤草原上,一列火车奔驰而过,载着从内蒙古回到上海寻亲的“国家的孩子”。几十年前,正是一列火车,将他们从上海接到内蒙古,在内蒙古,草原的额吉和阿爸,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
《国家孩子》以小忠(蒙古名:朝鲁)、小鱼(蒙古名:通嘎拉嘎)、谢若水和黄小仙(蒙古名:阿藤花)等四个从黄浦江到草原的同一趟火车上的“国家的孩子”为主线,讲述了他们抵达草原后开启新的人生命途的故事。
剧中,当载着“国家的孩子”们的火车刚刚抵达草原时,大批牧民主动来保育院帮忙,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这群刚开始不适应、水土不服的孩子,向他们敞开温暖的怀抱。不管是小心地护住睡熟的孩子,还是做饭时叮嘱一定把肉洗得干净一些,还有吃饭前挨个给孩子擦手……牧民们对这些“国家的孩子”细致照料的细节,彰显着感人的温情。
《国家孩子》拍摄于2018年,但在十年前,编剧柳桦就开始到内蒙古草原实地采风,走访了近百个“国家的孩子”,搜集了大量真实的故事案例。“我第一次去内蒙古草原采访他们,从蒙古包出来,已是深夜,草原上漫天星斗,触手可得,很震撼,而我刚刚听到的故事更震撼,我沉浸在他们这半辈子的命运中。”柳桦说,后来,自己又先后五次去了内蒙古采风,开车走了三千多公里,还跟一些采访对象长时间生活,深入体验草原生活状态和人文风俗,一点一滴形成了最后的故事。
柳桦透露,原本自己把这个剧本取名叫《苍穹下》,后来在制片人刘小锋和导演巴特尔建议下,改叫《国家孩子》。“他们个人虽遭遇了不幸,但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他们依旧会有幸福美满的人生,‘国家孩子’意义深远。”柳桦说。
呈现跨越五十年的生命画卷
据了解,1960年到1963年,内蒙古各地先后接纳了3000多名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孤儿。一声声“额吉”“阿爸”成为草原上响彻天际的温暖之音。
《国家孩子》从孩子们被接到内蒙古讲起,在跨度长达50多年的故事中,孩子们在草原牧民的照顾下茁壮成长,成长为草原上的展翅雄鹰。剧中,不仅呈现了当时牧民对国家的孩子们的无私接纳,也讲述了国家的孩子们在草原上成长扎根,反哺回报草原的跨地域大爱。
2019年,《国家孩子》首播,收获了不凡的口碑和评价。实际上,在这部电视剧筹备之初,十分艰难,从故事形成到开机拍摄等待了好几年。要呈现这样一个宏大的时代叙事,电视剧选择从几个典型人物着手,以个体命运反映了3000多名“国家孩子”的群像人生,以及草原父母们比天空更宽、比草原更广的爱和责任。
剧中,曾经乘坐同一列火车到内蒙古的四位小伙伴,在成年后却经历了不一样的命运和故事,例如哥哥朝鲁,乘着改革开放春风,从马倌变成商人,而妹妹通嘎拉嘎,则成为一名医生,在当地开设诊所,造福一方百姓也成就自己的医学梦想。还有草原上的民兵连、改革开放、下海经商等都在剧中进行呈现,展现出草原大地上牧民们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历程。“这个故事不只是忆苦,更多的是思甜。不仅表现了草原父母对孩子的厚爱,也表达了成长以后的孩子,对草原的奉献。”巴特尔说。
不过要展现这样一个长时间跨度的故事并不容易,首先面临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草原的四季,许多人对草原的印象都是“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原”,而实际上,内蒙古草原一年中“绿色时间”大概只有一个半月。“要展现几十年的春夏秋冬,没有绿色的草原是不可能的。”巴特尔说,在电视剧开机后,“绿色时间”仅剩半个月,剧组只得白天黑夜赶工拍摄,最冷时,演员都无法开口说话,有些台词只能到后期配补。在剧中饰演朝鲁的演员傅程鹏,就对草原上的风印象深刻,“大风吹起来,连走路都困难,一张嘴风就把嘴堵上了,这是以前拍戏没有感受过的。”
从上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草原的人们生活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一家一个蒙古包进步到家家户户住上砖瓦房,为了呈现年代感,在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剧组想办法采用临时搭建,尽可能地还原年代场景。
电视剧中,一位拉琴的老人成为孩子们初来草原的深刻记忆,后来也陪伴着他们的成长岁月。悠长广阔的音乐,为电视剧增添了不少草原氛围。曾创作《向天再借五百年》等多个经典作品的金牌作曲人张宏光、作词人樊孝斌,专门为这部剧创作了主题曲《永生不忘》,并荣获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音乐(原创主题歌曲)奖。
“天之苍,地之茫,天地苍茫有爹娘;走多远,回头望,那是故乡永生不能忘……”正如歌中所唱,“当这些孩子踏上从上海到内蒙古的火车那一刻起,他们就不是孤儿和弃婴了,他们是国家孩子,他们将迎来草原上自己的养父和养母。这个事件充分地体现了草原人民为国家勇于担当的情怀和大爱,这些孩子在草原上成长、成家,后来有了他们的后代。民族团结已经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血脉相传的岁月。”巴特尔说。(吴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