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要有共产党,眼中要有老百姓。”这是若尔盖县多玛村党支部原书记阿嘎尔32年基层工作中的初心和动力,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他对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现年57岁的阿嘎尔,在1986年任多玛村副村长,工作第二年他便写了入党申请,1989年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并当选成为多玛村党支部书记。
多玛村党支部原书记阿嘎尔 摄影 陈瑞
32年的党龄,32年的基层工作,他一心一意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把一个曾经组织涣散、贫穷落后的“后进村”变成了一个“省级文明村”,村民们也亲切地称呼他为“老书记”。退休后他仍不忘群众,为当地农牧民的致富增收、农牧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做好“领头羊”
三十年如一日地带领党员开展党组织生活
曾经多玛村的党支部是什么样子?据阿嘎尔回忆,他刚上任时的多玛村中没有像样的组织,纪律相当差。
想要让村子走上正轨,就得有个好的“领头羊”。
在多玛村党支部原书记的带领下,村上开始在每月30日组织村内党员开展党组织生活,阿嘎尔接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将这个“传统”发扬了下去,并执行严格的组织纪律。
对于党员,阿嘎尔的态度很坚决:“只要你宣了誓、入了党,就必须来参加会议。你不来要接受惩罚,迟到了也要接受惩罚。”
多玛村支部委员会办公楼 摄影 陈瑞
在开展党组织生活期间,阿嘎尔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党的先进理论,带领支部党员学党章党规,在支部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和村委会主任等总结这一个月来的工作开展情况,集中讨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整改......
这样的党组织生活一开展就是30年。
在这30年间,他也认真物色着有理想、肯做事、有文化、品行正的年轻人和外出返乡人员,并逐一发展他们入党,充实了党员队伍,为党支部补充了新鲜血液。
“现在,年轻的孩子们都积极入党,每年递交入党申请的人也很多,开会的时候就能看见,现在的党员队伍年轻化了。”阿嘎尔欣慰地说。
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打赢教育的“游击战”让孩子们都读上书
在阿嘎尔看来,对于如今党员队伍的年轻化,教育在这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那个时候农牧民都没想过送孩子去读书,家里有个女儿,就觉得以后家里有个好的挤奶工,有个儿子就是一个好的放牧员。”阿嘎尔说道。
“当时我们想过很多办法,比如罚款。你不送孩子来读书,我们就罚款,但是很多人情愿交罚款都不愿送孩子读书。”阿嘎尔对此很是无奈。
还有村民甚至和他们玩起“游击战”,举家搬迁,带着孩子躲到远牧点。
牧民跑,阿嘎尔就带着村干部追。最远的远牧点已经靠近红原县,距离村上有二十多公里,但他们仍旧坚持追到远牧点上,给农牧民们讲政策、做思想工作。
在他们不断做着农牧思想工作的同时,教育政策也在不断优化完善。
2009年四川省财政投入2亿多元专项资金,实施“9+3”免费教育计划,即在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涉藏地区的孩子提供3年免费的中职教育。
“现在不一样了,有些牧民家里的小孩读书年龄都没满就找到学校问‘我的娃娃能不能来读书’‘学校能不能收一下’。”说到这里阿嘎尔不自觉地笑了,“现在村里没有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年轻人一个都没有!”
为人民服务
守住“初心”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三十多年间,阿嘎尔不忘党的宗旨,守住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抓实教育工作的同时,多次向县、乡两级申请各类民生项目。
1998年之前,村里用水需要去水塘里面用人力来背回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路况,让本就饮水困难的多玛村“雪上加霜”。
在阿嘎尔的组织下,他和当时的村委会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支持,完善村民的饮水工程、完成村级道路建设。
“我们可以说是全县第一个饮水工程,给家家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让阿嘎尔引以为傲的工程,不仅切实改善了多玛村“路难走、水难喝”的大难题,也为圆满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多玛村全景 供图 若尔盖县委宣传部
在加强民生工程建设的同时,阿嘎尔也不忘思想建设。
针对村内违法违纪现象频发的问题,阿嘎尔带头逐户宣传宣传法律法规,在村内开展巡逻,排查隐患,积极化解村民间的矛盾纠纷。成功创建了“平安村”和“省级文明村”。
“退休不褪色”
发挥余热带领全县致富增收
2017年,阿嘎尔离任村支部书记,但他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要继续在其他岗位上发光发热。
长期以来,若尔盖县的畜牧生产一直处于低收入、低产出的粗放、游牧阶段,畜牧产品单一、产业化程度低、没有深加工能力、市场拓展不够,传统小牧户生产模式不适应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
2018年,已经退休的阿嘎尔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联系同期离任的村组干部尕让交等7人成立了若尔盖诺尔宗生态畜牧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
“全县有96个行政村,有些行政村把合作社的营业执照办下了,却没有行动,就没有起到合作社该起到的作用,现在我们就是要让他们动起来。”阿嘎尔说,成立联合社的目的就是将广大分散的牧户组织起来实现畜牧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提高科学养畜水平、增强小牧户应对大市场风险的能力。“以村为单位,一个村就是一个我们合作社的分社,现在我们已经有六十几个分社了。”
合作社的成立不仅解决了一部分农牧民群众就业问题,更是为全县的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从青葱岁月到年过半百,阿嘎尔把青春献给了这片他所热爱着的土地。三十二年风雨兼程,他始终践行着最初的誓言,用青春、用热血、用奉献为多玛村绘就一个美好的明天。(庞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