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创收3200万!四川峨眉这个村把小蘑菇种成了大产业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12-13 14:18:12 编辑:王卫东 点击:
民以食为天,食以菌为鲜。十一二月间正是金针菇、平菇等食用菌成熟的季节,也正是峨眉山市绥山镇净安村食用菌基地忙碌的时候。基地里,小小菌菇撑开脑袋,竞相生长,村民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在菌棚间,开袋、采摘、装车......忙得不亦乐乎。别看这小小的蘑菇,却能“破土成金”成为村里就业增收的大产业。
“小蘑菇”成就大产业 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
“早上七点过我就来摘蘑菇了!我家就在旁边,走路就过来了,方便得很,还能赚不少钱呢!”净安村10组的村民范国军说道。据了解,在净安村像范国军一样的本地村民到基地务工的有近600人,其中不乏村里的脱贫户、残疾群众等,甚至还有100多人是外来务工人员。大家每天接种菌孢、采摘菌菇,计件核算工资,多劳多得,每人每天能有150-250元不等的收入。
合作社的负责人是净安村的一名常职干部徐加军,多年前他自己通过种植金针菇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后,他又开始“反哺”村里。每年独担风险、主动垫资,零利息让村民“赊账”购买菌种和菌包,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待菌子丰收时,村民们又集中卖到合作社,以“菇”抵账、多退少补,让农户们“零投入”“零风险”致富。
与此同时,近年来净安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以食用菌产业为支撑,强力推进“村社合一”,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通过流转土地42亩,依托中央省级财政专项帮扶资金,2005年建成峨眉山市最大的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2014年,由党支部负责牵头整合成立了峨眉山市军利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再由其负责种植、销售、提供技术服务,发展壮大食用菌种植产业,形成了“建一个支部,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群众”的发展格局。解决了近700名群众就地务工,形成了群众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的双赢局面。
目前,净安村食用菌种植基地的产品以金针菇为主,此外还有木耳、银耳、平菇、羊肚菌、兰花菇、姬菇、赤松茸等多个品种。军利合作社共有120户会员,有30个大棚,每个大棚可放菌孢22000个左右,年生产金针菇13000吨左右,加上其他的食用菌,每年收入可达3200万元左右。
蘑菇全身都是宝 原料废料“算计”不能少
从散户种植的平菇一隅到今日的千万元级的食用菌产业基地,净安村不仅是靠“卖蘑菇”,从“原料”的购置和“废料”的利用上都费了心思去做计算。
1983年净安村引进平菇,1992年引进金针菇,但都以散户种植为主,规模较小。主要还是采取稻草、胡豆、木头屑、玉米杆等传统的养料制作菌包,但其含水量低、营养物质少、量小供不应求导致平菇品质一般。后来,村党支部决定,由村“两委”外出“取经”,先后到眉山、成都考察学习。经过反复调研,发现用棉花杆、棉花壳作为原料的菌包养出的食用菌味美质优。可是西南片区产棉地少之又少,去哪儿找到物美价廉的棉花壳呢?村“两委”再一次犯了难。在一次讨论会中,从外地务工回来的徐加军建议:可以从产棉地去买!原来,之前徐加军一直在外务工,他听说在新疆、山东等地,棉花杆、棉花壳都是被当做垃圾被掩埋处理,还会污染环境。这个建议真是“及时雨”,说干就干,村“两委”当即决定与各大棉花产区达成协议,以低价购入当地不需要的“垃圾”,变废为“包”。
技术更新、材料换代后,净安村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也步入了正轨,走上了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道路;2021年建成了集食用菌分拣、包装、保鲜为一体的车间,目前已开始试运行。
村里的食用菌产业做起来了,村民渐渐富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成吨的废菌包急需处理,处理不当则会导致环境污染。村“两委”又马不停蹄去到成都考察,很快,他们就将目标锁定在了“有机肥制作”上,将废菌包卖给有机肥企业加工。就这样,村民处理废菌包,由原来需要村民每袋支出3分钱变成了企业回收付给村民3分、5分、1角......到现在是每袋1.2角的回收价,每年还可增收50万元左右,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现在净安村不仅自己富起来,还发展了夹江、金口河、马边等区县的“蘑菇”会员,卖给他们材料和技术,帮助大家共同致富。站在乡村振兴新的起点上,净安村食用菌产业持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为村民过上富裕美好生活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一幅“美丽富足、团结温馨”的乡村振兴图正在全面绘就。(林卫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