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大夫第 举人文魁家涌泉街地标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02-22 10:45:09 编辑:吕纪元
春节前夕,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开发银行等7家单位公布了320个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西昌历史文化名城涌泉街片区保护更新项目成功入选。
如果时光能倒流,回到100多年前的清代,那时的人们会告诉你,涌泉街的地标是左营守备署衙门、水井涌泉(今豆芽井)、涌泉寺,还有周家大夫第、熊家大门、萧家、何家……
周建康是有心人,收藏了许多老物件和纸质资料,雕花的门窗、古老的牌匾、装官帽的盒子,祖上文魁举人周之让穿过的衣物、参加乡试的朱卷、同门录,奉政大夫周仕清的功牌等等,见证了西昌真实的历史。

周之让大夫第匾(1869)
近日,笔者到西昌老城府街玉璧巷寻古访幽,正从巷口往下走,几声呼唤接连从背后传来,原来是古榕树下的周建康在召唤。于是来到古榕下闲聊,随后一同去看他的老宅和珍藏。周建康是有心人,收藏了许多老物件和纸质资料,雕花的门窗、古老的牌匾、装官帽的竹子,祖上文魁举人周之让穿过的衣物、参加乡试的朱卷、同门录,奉政大夫周仕清的功牌,等等。般般件件,见证了这个家族曾经的过去,也见证了西昌真实的历史。
周家大夫第,涌泉街的地标
提起西昌的老街巷,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那些最具代表的地标,其次才是与老街古巷有关的人物逸闻。今天,提起涌泉街,人们想起的大概是古城墙、牌坊、豆芽井、霸王鞭。如果时光能倒流,回至100多年前的清代,那时的人们会告诉你,涌泉街的地标是左营守备署衙门、水井涌泉(今豆芽井)、涌泉寺,还有周家大夫第、熊家大门、萧家、何家……
今天的涌泉街,宽约5米,混凝土路面,属西昌北城办事处府街社区,位于古城区东部,东北——西南走向,北起府街东端安定门,南接南街南端大通门,与邻近略呈弧形的古城墙近在咫尺且几乎平行。街道东北高而西南低,长约500米,是古城内连接大通门、安定门间最便捷的街道。涌泉街因街中段一侧有涌泉即今豆芽井而得名。1966年改名跃进路,1981年复名。街北侧有吉羊巷、玉璧巷等,基本为居民住宅区,建筑多土木结构老式宅院。
周建康展示举人周之让的衣服和顶子盒
穿越回清代,作为信差,你正怀揣信函,走过涌泉街的几个大门。你向老街居民打听“奉政大夫第”“周家大门”所在。人们多能告诉你准确去处——那时的人们和现在的人最大的差别在衣着,不变的是相貌个头,是这口“西昌腔”。
那时老街居民着装颜色以青蓝为主。男的上衣对开襟,裤腿短阔,头上包着圆盘似的青色帕子,或是戴着瓜皮小帽,脑后拖着一根长辫,挑夫背夫则把辫子绕在脖子上或塞在头帕里。他们脚穿布鞋,更多是穿草鞋,不少是赤足。一些中老年男人腹部系着橙黄色的三角形麂皮袋,鼓鼓囊囊,一节烟杆斜露在右边。
女的呢,老年的头上包青色帕子;中年的戴小圆帽罩着头发,或是系着青布勒子护着前额;年轻的梳着光洁的头发,脑后包着髻,额上是青布底五彩丝线精心扎花的勒子。她们的衣服都是斜开襟,布制的疙瘩纽扣一律扣在右边。腰间系着手工精心刺绣的图案各异的青蓝围腰,显得十分“精敏”。脚下呢,只能看到一点点小小的脚尖,走起来步子细碎而摇摆——她们都缠过小脚。
走过一家又一家,你可能会好奇,门楼这么高,院落这么大,该出过不少名人吧。眼光搜索门头的牌匾,浏览上面的文字,你的疑惑自然释然,哦!原来这是“武魁”熊家大门,这是“文魁”家,这是“培因毓秀”家,那是周家“大夫第”。
扣响门上铜环,你的邮件已然准确送达。如果有余闲,主人会用精致的皮方盘端来碗热茶,细瓷青花。热茶下肚,你抬起头来四处观望,清幽的院落,高大柱梁,精雕的雀替门窗,一切让你顿生好奇,这家人历史上都出过些什么名人呀,他们该有不少故事吧? 是的,故事就浓缩在门头那几方牌匾之中。
文魁举人周之让
涌泉街“周家大夫第”或曰“周家大门”,是文魁举人周之让、三品军功武义都尉周仕清的故居。这是一座土木结构四合院。大门朝东,开于涌泉街,大门上方有黑底金字木匾,上书楷体阴刻“大夫第”三个大字。此香樟木匾长224厘米,高89厘米,右题“恭维二侯退菴周老夫子肇新阀阅(于柱匾题记功勋)”,左边落款“众契友等仝立,同治八年(1869)菊月中浣日榖旦”。

周之让文魁匾
大门进来是小院坝。二门朝向东南泸山邛海方向,门上也是一块黑底金字香樟木匾,长226厘米,高87厘米,上书楷体阴刻“文魁”二字。右边题“兵部尚书兼督察院右都御史总督四川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管巡抚事兼署成都将军觉罗宝,上书房行走国史馆纂修翰林院编修加二级叶,国史馆协修翰林院编修加一级杨为”,左边落款“己亥科举人周之让立”“同治八年菊月中浣日榖旦”。
二门进去为前正房三间,再进去是天井,天井北是后正房三间,面南背北。正房西边是厨房,后面是马房、猪圈、菜园。
周家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亦作“泰和县”),住五十三都信实乡仙溪山。清乾隆年间,周之让的曾祖父德琎公(亦作德进,例赠文林郎)成为宁远府知府的幕宾来到西昌。因喜爱西昌水土之秀美,物产之丰饶,民风之淳朴,便落籍于此,择居城外东街。据《四川乡试朱卷(道光己亥科)》及《四川乡试试卷(光绪壬寅补行庚子恩正两科)》记载,周德琎子仰位、仰仁、仰信、仰仕、仰伦。周仰伦例赠文林郎,子钦辉、钦明、钦华、钦伯、钦润,周钦润例赠文林郎,子周之让为道光己亥科第33名文科举人,候铨同知直隶州;周仰位的六世孙周尚崧,为光绪丁酉科拔贡,壬寅科第275名文科举人。以故周家有“一门两举人”美誉。
周之让,字退菴,号敬亭,生于清嘉庆己巳年(1809)七月初十,住东门内涌泉街。他师从处士何静虚、秀才黎德显,自幼学习刻苦认真,从考取文童到县学文生,再到府学廪膳生员,可谓一步一个脚印。还是西昌县文生时,参加岁试,获超等第二名;为泸峰书院文生参加院试,获特等第一名;为宁远府廪膳生员参加科试,获特等第一名,可谓学霸级人物。萧尧志是西昌名人,富而乐善,看上周之让人品厚重前途不可限量,便将四女许给周之让为妻,并资助他去成都参加乡试,去北京礼部参加会试。
文友李继全收藏着周之让作文生时的数份考卷。该类试卷由卷面、正文、草稿三部分组成。卷面印有考生概况:来源(西昌县、宁远府泸峰书院),身份(文生),照出姓名(周之让),评定等次(超等,特等)、名次(第一名)。上述内容填写完毕后,还需加盖府县和相关主考的印章。

周之让文生试卷(清道光)
其中一份考卷,题目《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文章共28行,每行25字。字体工整清秀,一笔不苟,卷面整洁,读之令人赏心悦目。其文为“代圣人立言”的议论文,采用规定的特殊文体——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后四部分是文章议论的中心,各有两股对偶文字,共八股。其题材内容限于四书,不许作者自由发挥,字数也有严格规定。正文后的一首五言诗,显得清新。题目《赋得“冷露无声湿桂花”(得声字五言八句)》:
偃蹇中庭树,相依玩月明。花飘香有意,露湿冷无声。
未听霏霏降,惟看历历横。叶翻新翠滴,树拂淡烟轻。
点缀寒气盛,芬芳秀色清。蕊从今夕润,珠自几时生。
共看金风度,同怀水国情。西楼人尽望,秋思果谁成?  
诗作咏中秋庭中桂树,表达秋思怀乡之意,委婉倾述“蟾宫折桂”的梦想。试卷末粘贴着草稿纸,文稿以行书写就,字体略小,共25行,字体清秀而流畅。内容包括正文和赋诗两部分。此卷封面有主考墨书评语:“清顺而少作意。”获得“特等第一名”的好评。
1839年,而立之年的廪膳生员周之让,在岳父萧尧志的鼓励资助下,带着自己和亲人的梦想,告别妻子和两个孩子,同着岳父专门出钱雇请的挑夫,千里迢迢来到成都贡院,参加清道光己亥科乡试。数场比拼下来,终于得偿所愿,考中文科第33名举人。
周建康珍藏的《四川乡试朱卷(道光己亥科)》显示,当时参加乡试,需考三场。考生试卷批阅需经同考官“阅、荐批”,主考“批、取、又批”,大主考“批、中、又批”,本房“总批”等多个环节。经同考官、主考官、大主考层层阅览推荐,方能考中。周之让的考卷包括命题作文3篇,五言八句诗一首。文题一是《行义以达其道》,二是《保佑命之自天申之》,三是《乐正子强乎曰否有知虑乎曰否多闻乎曰否》。其诗为《赋得“词必己出”(得词字)》,显得志气飞扬,信心满满。诗曰:
赋得“词必己出”(得词字五言八句)著作千秋在,文章百代垂。伊谁挥大笔,凭己出新词。
务使陈言去,休将异说滋。选言真戛戛,入扣恰丝丝。
耻作雷同语,欣逢雪亮时。稿原由腹笥,才岂傍人篱。
食古胸应化,翻空意自奇。至今传妙论,人尽仰韩碑。
此诗本房加批:“戛玉敲金,志和韵雅。”这是很高的评价。“戛玉敲金”,是形容此诗有节奏而响亮好听,也形容一个人气节凛然。“志和韵雅”,是说此诗心志平和,气韵雅致,文质兼美,表达了高标自立的人生志趣。
周之让乡试、会试后“敕授文林郎”,拥有了“拣选知县”的资格,但他不愿到外省任职,因为家中父母已经年老,不愿随同他去奔波。于是他选择孝亲从教,回到家乡当师儒,受聘宁远府泸峰书院当主讲。后因众议稍违,遂决然辞退,转教义学十多年。他为人淡泊自安,欣然乐教。讲授《五经章句》,精审而纯属。重视子弟人品培养,要求严格,成人成才者甚众。
清同治八年(1869),周之让因多年参与办理团练防堵“滇匪”,克复木里、盐井等处,异常出力,由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拟保同知直隶州正堂,时年60岁。传说知府已经给他践了行,但他最终还是选择放弃。周之让好读不倦,直到过世前仍在读书。那天他正在看书,突然喷了一口血,于是病倒,几天后就去世了。去世后,安葬在古城北门外北山温水沟周家坟山,条石嵌墓,碑柱俱全,可惜坟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毁了。
朱卷,反映科举考试状况
周建康收藏着数本清代科举考试朱卷,这是了解清代科举考试的第一手资料。中有《陕甘乡试朱卷》(道光癸卯科)、《四川乡试朱卷》(道光己亥科、道光庚子恩科)、《四川乡试同门录(第七房)》等。
明清两代乡试及会试场内,应试考生的原卷(墨卷)须由誊录生用朱笔誊写一遍,方送考官批阅,以防徇私舞弊。因系以朱笔(朱砂,亦作“硃砂”)书写评阅,故称“朱卷”。另外,考生乡试、会试、殿试考中后,喜将本人在场中所作之文刊印存档或赠人,也叫“朱卷”。其内容先载考生的姓名、字号、排行、出生时间、籍贯、履历;继载始祖以下历代亲属姓名,及于兄弟叔侄,妻室子女等等情况;附载受业恩师、受知恩师姓名(含功名、职务等);接载乡试中式名次、会试中式名次、朝考等次名次、殿试甲次名次、钦点职务活动、住居地等;接着是主考官职级及其阅批评价;最后是参加考试的数篇文章。此朱卷与考场中的朱卷,名同而实异。
周之让《四川乡试朱卷》(道光己亥科)显示,他中式第33名举人,住居西昌东门内涌泉街。他的业师包括受业师(“受”通“授”,传道授业的老师)和受知师(含“知遇之恩”之意,提拔赏识的官员,也尊之为老师)。受业师2位,一是西昌处士何静虚,一是西昌秀才黎德显。受知师人数多达13人,包括多任地方相关官员,如宁远府教授杨尚岑、曾光旭、傅启,西昌知县陈嘉谟、书纶、毛俊章,四川学政吴杰、郭尚先、王笃、何桂馨,知府陈崇礼、翟凤翱、王衡,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主考官们对周之让三篇文章批阅的内容。同考官王仲选(骧白旗汉军,道光十五年乙未科进士)阅后荐批“酝酿深醇,词达理举”。大主考杨某阅后批“取”,又批“义精词粹,气度春荣(茂盛)”;大主考叶某阅后批“中”,又批“理醇脉正,机赐神流”。
本房(指第七房,见《四川乡试同门录》)在周之让第一篇文章《行义以达其道》末加批“天机清妙,局紧词圆,真乃丹成九转之候也”。第二篇《保佑命之自天申之》加批“顾视清高深稳”。第三篇《乐正子强乎曰否有知虑乎曰否多闻识乎曰否》加批“一种清和朗润之致流溢行间,是为得心应手之作”。最后总批:“神恬气静,玉润珠圆。举止则落落大方,理解则丝丝入扣。所谓春华秋实,兼而有之者也。诗律工整,经策详明。揭晓来谒见,知生早拾青紫,夙擅声华。一枝桂馥,既捷步于蟾宫;三甲鼎开,定联名于雁塔。”这是评语多是谈构思、格调、辞章等方面的感受体验,比较抽象,但语言简练,文辞优美,值得今天老师们评阅作文借鉴。

周之让候铨知县抄报(1882)
科举制度中,同一年考中的人互称同年。唐代同榜进士称“同年”,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清代科考即使是先后中式者,中式之年份相同,亦互称“同年”。这些“同年”在同年同科考中,有相同的宗师(主考官),甚至是同一考点同一考场同一考房(考室),于是就拉上关系,不仅称“同年”还称“同门”,于是就刊印“同门录”,以联络关系。
周之让的《四川乡试同门录》全称《四川己亥科第七房同门录》,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
①同考官王仲选的功名、名讳;
②第七房中举人员姓字排行、生辰、籍贯、中式名次等。具体是周志诰(重庆府人,中式第9名)、胡德玙(成都崇庆州人,中式第21名)、袁蔼如(重庆府南川县人,中式第32名)、周之让(宁远府西昌县人,中式第33名)、孔继达(保宁府阆中县人,中式第47名)、曾世槐(叙州府隆昌县人,中式第60名)6人;
③考中副榜(也称“副车”)人员简况,具体有马天爵(直隶中州,中式第8名副车)、江澄(嘉定府犍为县人,中式第12名副车)2人;
④荐卷者的简况,包括萧树棠等52人;⑤中举者的考试文章及荐批情况,篇幅最多,约占80%。
荐卷者虽最终未能考中,也属佼佼者,但52人中再无宁远府属各县厅州人。同年们一本“同门录”在手,自然知晓相互情况,他日或可派上用场。(王仁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