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匠之师”培养工匠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打造人才培养闭环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11-02 11:15:45 编辑:徐扬 点击:
在四川乃至全国,如果一个人从事服装设计相关行业,那么他对“阳川”这个名字一定不会感到陌生。
阳川,女,中共党员,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成都纺专”)教授/技师。作为一名从企业到学校双师型教师,成都纺专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科带头人,阳川从教26年来不仅保持着极高的专业水准,还积极开展面向在校学生以及非遗传承人、行业企业、下岗职工、贫困农牧民等技术技能培养工作,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中纺联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项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21年,阳川还获得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2019年12月18日,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首批名单。成都纺专成功申报教育部双高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阳川作为主要申报人,正发挥着学科带头人对“双高建设”的引领作用。
竞赛育人 以赛事推进技能人才培养
“我从2000年就开始执裁四川服装行业举办的职业技能竞赛,那时我就在思考如何把这种机制引入校园,进行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阳川从事职业技能竞赛工作20余年,多次担任人社部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选拔赛、国家残联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服装项目、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服装设计与工艺项目、穗港澳蓉青年技能竞赛服装项目裁判,2020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竞赛时装技术(国赛)项目裁判长助理,是四川省唯一的人社部直聘专家。多年的竞赛生涯,阳川不仅为行业遴选了大量优秀人才,还将诸多先进的理念带入校园。阳川认为,高职学校的课程设计旨在培养技能型人才,若想发掘校园中的创新型、工匠型人才,参与、举办专业赛事成为必然。
在以赛事推进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成都纺专对内对外两手抓,近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对内,阳川牵头在服装学院成立教练团,研究各大赛事赛制,主动与友校开展对抗赛……2014年,成都纺专首次打入世界技能大赛。该校学生徐会文在2018年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全国选拔赛中夺得第9名,入围国家集训队;时玉凤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时装技术(世赛)项目第4名、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对外,成都纺专建成了国内最大规模的专业赛场,服装设计一体化实训台达200台。学校连续多年开展世赛中国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穗港澳蓉职业技能竞赛、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等赛事的省级集训工作。通过对专业赛事的参与、举办,成都纺专的教师们还具备了高水准的执裁水平。
2005年-2020年担任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装学院院长期间,阳川作为服装专业带头人,将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排名提高至全国第三名。2009年教育部对成都纺专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中服装专业顺利通过;2010-2013年国家骨干院校央财支持服装设计重点专业建设成果显著;2014-2017年四川省重点专业建设以优秀结论通过,并被教育部认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性的计划2015-2018》优质校建设重点专业。
阳川坚持竞赛育人,以赛事推进技能人才培养的裨益日益凸显。
工匠之师 以工匠培养工匠
“整个成都纺专服装学院有2000多名学生,这让我们师资队伍的打造更强调专业深度。”作为赛事专家,阳川连续多年开展世赛中国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穗港澳蓉职业技能竞赛、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等赛事的省级集训工作,成效非常显著。获得了四川省人社厅世赛四川选拔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作为学科带头人,阳川利用学校举办专业赛事和自己执裁的机会,四处网罗行业顶尖人才,打造出一支“工匠之师”,为学校打造人才培养闭环。
这支实力雄厚的队伍中有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全国技能竞赛专家、服装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四川工匠、成都工匠以及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等,多达20余人。
“我们在校内成立大师工作室,让优秀教师拜师工匠学习专业技能,以工匠培养工匠。”谢宗体是中国服装协会首届“金剪刀”服装工艺大赛金奖得主,从事服装制作多年。在阳川等人的努力下,2018年6月22日,成都纺专成立谢宗体服装大师工作室,谢宗体受聘成为成都纺专特聘客座教授,收下刘治君、吴杰两位教师为徒,并承诺每年有2个月时间走入课堂。
陈勇是四川某服装企业的技术总监,因在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的突出表现被阳川一眼相中,成为了成都纺专的兼职教师。随后通过“工匠之师”团队的培养,陈勇的技能水平突飞猛进,在2020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时装技术竞赛(国赛)铜牌及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以‘工匠之师’培养工匠,工匠又培养工匠,并走入课堂。”成都纺专服装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以这样一种闭环式的人才发现、培养模式,学校在打造双高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上愈发游刃有余。
在成都纺专,以阳川、朱利容、杨东结为代表的学科带头人们正发挥着对“双高建设”的引领作用。推进“双高建设”,不仅调动了高职学校改革建设的动力,提升了高职学校的办学水平,更提高了高职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荆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