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进厂“打螺丝”成现实!成都这场国企开放日揭晓制造业转型密码
当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深度融入制造业,未来的工厂会是怎样的图景?是在空无一人的工厂中,黑灯产线静谧运转,产品合格率还能稳居高位;是工业机器人挥舞机械臂,以微米级精度进行装配;是中小工厂“一键下单”像打车般精准匹配解决方案……这些曾存在于科幻片的场景,如今正在加速成为现实。
在四川天府新区天府数智产业园内,成都产投集团下属科服集团运行管理的“四川省制造业智改数转赋能平台”(以下简称赋能平台)正悄然推动这场产业变革。通过为工业企业“看病开方”,该平台正以“产业新引擎”的姿态,重塑四川智造的筋骨与未来。
7月25日,由成都市国资委主办,成都产投集团承办的“智造未来·转型共生”蓉城国企开放日在此举行。近50名企业、市民、媒体代表们带着大众最关切的转型之问走进赋能平台,在此一探驱动制造业升级的转型密码。
图为:参会代表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观看成都智能互联汽车工厂展项
探秘“智改数转”:
企业转型“工具箱”,并非遥不可及的“黑科技”
漫步在6300平方米的赋能平台展厅,四川制造业的转型图谱徐徐展开。这里汇聚了全省顶尖的解决方案与技术资源:通威高效电池智能车间、东方电气高效绿色数字化车间(叶片加工无人车间及国内首条黑灯产线)、长虹电子等龙头企业的标杆案例,与卡诺普高性能焊接机器人、数之联AI智能机器视觉检测等设备技术交相辉映,在充满科技感的多媒体展陈下,将未来工厂的想象变为可触可感的现实。
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公司的展台前,讲解人员正解答着代表们的疑问。焊接工种招工难、费用高、质量不稳定、速度慢是行业痛点。这家成都“土生土长”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机器人运用编程控制、高性能全数字处理器等技术,实现了三电平软开关功能的精准焊接,有效解决了人工成本高、智能化程度低、焊接质量不佳的问题。机器人高速运动的优势,更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代表们不禁惊叹:“原来机器人‘打螺丝’真的已经成为现实!”
图为:讲解员正向代表们介绍卡诺普新一代一体化高性能焊接机器人展项
图为:沉浸式体验智能制造项目
近年来,四川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行动。作为拥有41个工业大类行业的制造大省,四川省传统产业在六大优势产业中的占比超70%,“智改数转”的潜力巨大。
那么,“智改数转”到底指的是什么呢?通俗来讲,“智改数转”是指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以“机器换人、数据换脑”为出发点,全面提升企业在设计、生产、管理等各环节的智能化水平。通过实施“智改数转”,能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少能源资源消耗、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实现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赋能平台专家打了个比方:“智改数转”就像给工厂定制“健身方案”——通过“智能化改造”升级肌肉(设备),通过“数字化转型”疏通神经(数据流),让企业跑得更快、更省力。小到纺织生产线的流水线生产,大到智能发电设备诊断决策系统,都离不开这套体系。
“我们汇集了大量省内灯塔工厂、绿色工厂的案例,依托丰富的资源库,能为企业高效匹配到符合自身需求的软硬件供应商,中小企业也完全可以‘抄作业’,”赋能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就像一个‘分诊台’,通过为企业问诊把脉、精准施策,依托于平台的政策支持、技术产品、资源要素等“一站式”供给能力,一套流程走下来,就能显著提升企业“智改数转”对接的成功率。”
截至2025年7月,平台已吸引近200家顶尖服务商入驻,涵盖技术咨询、智能装备等10大领域,为2600余家企业开出了“转型处方”。
破解“为何转”?
不是发展“选择题”,而是生存“必答题”
“工厂干得好好的,为何非得要转型?”在交流环节,一些企业代表的疑问,道出了对投入风险与技术门槛的普遍担忧。传统观念认为,“智改数转”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能同时深耕行业又懂数字化的专业服务商较少。说白了,在许多中小企业看来,转型如同“豪赌”——投入大,收益却充满未知。
然而,先行者的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价值证明。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长虹控股集团的实践极具说服力:其自研的“5G+AI”视觉检测设备检测实现了连接器微米级精确测量,从人工2.5次元电子显微镜需19小时完成检测提高到30秒内完成1136个尺寸检测,最高精度达5微米及高精度尺寸测量技术,准确率高达99.98%,漏检率小于0.01‰,使人均生产效率提升275%。如此显著的效能跃升,清晰地诠释了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图为:长虹控股集团“智改数转”成果展示
转型难题“如何破”?
从“盲人摸象”到“有章可循”
谈到如何破解转型难题,科服集团智改数转服务中心负责人指出,“以前企业转型是‘盲人摸象’,现在平台把政策、技术、案例‘三池合一’,好比打开工具箱任君挑选。”
对此,成都星卫迅科技有限公司的转型历程提供了鲜活例证。这家卫星通信企业曾受困于手工生产模式带来的成本与质量控制难题。科服集团智改数转服务团队联合专业机构“进车间、解痛点”,为其量身打造智能生产线升级改造方案:通过评估诊断、政策宣讲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为企业提供了智能产线的布局方案、信息化方案、配置方案和实施计划等全方位服务,为转型发展筑牢了基石。
同样受益的还有2024年开始谋划转型的瀚江新材。这家深耕玻璃棉领域30年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在玻璃棉自动包装环节有迫切需求。科服集团智改数转服务团队在收集到企业在玻璃棉自动包装生产线有智改数转需求信息后,快速响应,组织专员队伍入企调研,详细了解企业现状,剖析企业需求,在供应商“资源池”认真筛选,精准匹配了四川托璞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定并实施玻璃棉自动包装和贴面系统解决方案,预计企业生产效率提升5%以上、人力成本降低约10%。
图为:交流座谈环节,赋能平台负责人解答媒体提问
平台价值:
让企业“会转”、“敢转”、“能转”
赋能平台的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融合创新的生态圈。像卡诺普机器人公司、长虹控股集团等首批入驻者,在带来了自身前沿设备技术的同时,也积极寻求自身潜在合作伙伴。在这里,标杆企业所做的不仅是“展示”,更是“对话”——借助平台所搭建的与中小企业沟通的桥梁,探索形成可复制的解决方案,进而赋能更广泛的区域产业升级。
图为:市国资委相关负责同志作工作交流
与此同时,针对企业普遍关心的资金问题,赋能平台构建了全周期服务链,创新采用政企联动模式。具体而言,就是由作为运营方的成都产投集团,充分发挥其市场运作优势,通过提供股权投资、担保贷款、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同时将“智改数转”的最新政策进行系统汇编和解读培训,帮助企业提前规划项目方案,以争取更多资金补助。
“真正的难点不是技术,而是消除‘不敢转、不会转’的顾虑。”成都产投集团交出的运营成绩单印证了这一理念:平台运行10个月来,累计举办400余场公益活动,累计近万名参观者见学,为2600家企业开出“转型处方”。更深入的服务藏在细节里——当企业提出转型需求,赋能平台深度参与,这种“扶上马送一程”的陪跑模式,已成为蓉城国企服务实体经济的生动注脚。
成都产投集团搭建的这座赋能平台,正将国家战略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服务。越来越多的企业,哪怕曾对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望而却步,也在这里看见、读懂,并迈出坚实的步伐——“智能化、数字化的浪潮所代表的,并非传统企业的夕阳,而是开启新时代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