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锦守护者胡光俊:一生夙愿,锦上添花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09-22 15:44:58 编辑:徐扬 点击:
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在很多人眼里,他是一位犟人,也是一位匠人。他就是追求无极限的“绣花工”——胡光俊,丝绸工程师、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所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省级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1971年伊始,胡光俊进入成都蜀锦厂工作,至今已为蜀锦奉献50个年头。近年来,在汉服文化逐渐走向复兴的大背景下,胡光俊所坚守的蜀锦事业迎来了新的机遇。
胡光俊2000年昆明世界博览会参展照片
锦官城奇彩 蜀锦耀成都 
资料显示,成都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超过300项,其中,蜀锦、蜀绣、漆器、银花丝、瓷胎竹编被誉为成都“非遗五朵金花”,是成都众多“非遗”传统技艺的典型代表,它们穿越时空隧道,是成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那个历史年代的时尚生活和城市名片。
蜀锦因产于蜀地(成都地区)而得名,色彩明艳、织纹精细、花型饱满、质地坚韧,距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蜀锦有“天下母锦”和“万锦之源”的历史地位,世人誉之“东方瑰宝”,被誉为中国织锦的第一座里程碑。
四川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蜀锦兴于春秋战国,盛于汉、唐、宋及清代中叶,成都地区有木制织机上万台,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政府支持下,成都蜀锦厂党支部书记刘玉洲在1959年到1961年三年中,带领职工进行技术革新,蜀锦织造开始使用电动马达带动的织机。
90年代初,成都蜀锦厂进入鼎盛时期。织机达505台,员工近3000人,恢复蜀锦图案84种,新旧品种13个,各种花色近110种。
一生夙愿,锦上添花
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匠心,让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熠熠生辉。他们,值得被歌颂。
2003年,成都蜀锦厂被成都蜀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兼并,技术骨干们各奔东西,蜀锦几乎一夜之间绝迹。到2008年,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成立,时年59岁、即将退休的胡光俊重出江湖,担任所长,他带领厂里的老同事重操旧业,恢复了蜀锦锦画和蜀锦面料的生产,先后成立的同类机构还有成都市蜀锦工艺品厂等。
近年来,成都文旅新风向,大气国潮成时尚。成都的汉服商家数量、汉服销量、汉服产业总产值、汉服同袍数量均是全国第一。
成都致力于打造“中国汉服第一城”这张文化名片,离不开本土品牌和本土文化为其植入灵魂,蜀锦蜀绣自然是最佳选择。
由于设备老旧,从业人员稀缺,胡光俊所在的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中,每位工人每天最多能生产蜀锦面料1.5米。
产能低,人工成本高等客观原因,都影响着蜀锦的定价。蜀锦织造有四大工种,近70道工序,可早在90年代,工人们便利用机器,让工序变成程序。
“我们现在最便宜的蜀锦要1580元/米,最贵的要3980/米。传统技艺如果有了新设备新技术,我相信人人都玩得起蜀锦。”在胡光俊看来,蜀锦自诞生便在织造工艺上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这让它在可以保证品质的前提下,能够利用现代化机器进行生产,并大幅度缩减成本。
“毫无疑问,以汉服为代表的国潮崛起,让我们这一代传承人看到新的希望。”胡光俊说,他的一生夙愿,就是希望蜀锦为这座城市锦上添花。若是能将价格控制在合理区间,蜀锦还将推动汉服创新融合发展。
守正出奇 创新发展
72岁的胡光俊不敢享受片刻成都的悠闲,为了让蜀锦能够自我供血,他去校园讲课,去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去寻找投资人,主动拥抱互联网,主动融入新经济,寻求黑夜里的一丝曙光。
胡光俊开始尝试蜀锦面料的产品深度开发,除了服装外,如今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的产品大到桌布、抱枕、床上用品,小到书签、杯垫、鼠标垫、领带、手机壳,涵盖各类使用场景。
2021年5月,天涯明月刀IP携手胡光俊团队、四川省蜀绣非遗工艺美术大师鲁莉联合打造蜀绣主题华服“天衣·锦城”。
2021年8月17日,古力娜扎身着胡光俊团队开发的蜀锦面料汉服亮相“抖音新潮好物夜”晚会,惊艳全场。
“蜀锦蜀绣促进汉服创新发展,成都重磅打造天府文化原创IP。我相信,成都会诞生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汉服文化企业,蜀锦蜀绣也将焕发生机。”2021年8月26日,成都汉服产学研创新发展联盟发起筹备大会暨2021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汉服文化活动新闻发布会在成都金河宾馆举行,胡光俊应邀出席并致辞。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前一夜,胡光俊冒雨带着他心爱的作品,早早地来到会场布置展品。他说,他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蜀锦、爱上蜀锦。他表示,融入了非遗元素的国货新潮迎来了一个高光时刻。他和很多非遗传承人一样,兴奋、激动。
2021年9月18日,胡光俊团队与高正雅装品牌合作,联合推出的胡光俊x高正雅装系列亮相北京时装周《烟火·京成》主题发布会,用蜀锦演绎现代时装。
“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非遗更需要的不是装裱在博物馆中束之高阁,而是一种活态传承,是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与资本和现代科技的力量大胆拥抱。
任何一个品牌要想成为潮品,都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何为精致?何为内涵?何为潮流?何为时尚?凝聚在非遗中的中国设计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定义权和话语权。
毕竟,在非遗圈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没有不酷的非遗产品,只有不酷的非遗传人。
因为心怀梦想,所以追求卓越;因为精益求精,所以匠心难得。未来,胡光俊将继续践行自己对“绣花工”的严苛要求,在自己选择的事业里风雨兼程。(荆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