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三本账:一个选调生的驻村答卷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高板街道安桥村驻村选调生 谢直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田埂三本账:一个选调生的驻村答卷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高板街道安桥村驻村选调生 谢直佑

2025-07-03 10:14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3年冬,我作为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派驻的选调生初抵安桥。路的一侧是农人躬身劳作的熟悉田垄,另一侧是机械轰鸣、新土翻涌的建设工地,这幅交织的图景,是村庄融入区域发展格局的生动写照。伴随着身份转换、空间重构、产业转型……这片土地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我在笔记本中写下疑问:村庄如何在变迁中守护乡土根脉,实现人心安处?一年多以来,我在田垄间、在群众中、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行动里寻找答案。

一本治理账:“安桥解法”聚共识

安桥村面临着转型期多元诉求的有效协调与平衡。村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将新时代“枫桥经验”内化为“安桥解法”,推动力量下沉网格,党员责任区覆盖关键节点,组织力直达治理末梢。昔日的农家院坝变身为“流动调解站”,成为化解纠纷的前沿阵地。

一次讨论小区搭建问题的村民议事会上,面对各方诉求,村支书老李的声音恳切而坚定:“新家园要立新规,更要大家伙儿心往一处想!”我认真记录下每一条意见建议,会后深入走访沟通。这是无数调解场景中的一帧,自征迁启动以来,村干部的足迹遍布全村,一套在实践中锤炼的闭环机制日益成熟:事前多跑腿、细摸底;事中聚合力,把党员、乡贤等多元力量发动起来;事后重跟踪、常回访,防止问题又冒头。面对发展变化,这套党建引领下的治理机制如同“定盘星”,筑牢了治理基石。不少乡亲们念叨:“有事就找村里,心里踏实!”

一本粮安账:“脚步丈量”守基石

发展脚步疾驰,但田垄间的生命线不容失守。处于转型期的安桥,端稳饭碗、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尤为重要。这需要扎实的基础工作打底。

春日里,一项重要任务摆在我们面前:精准测绘全村耕地,确保种粮补贴发放到户。我深感责任重大,与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们一起,深一脚浅一脚踏遍沟坎田埂,逐户逐田测量与核实信息。队伍行进间,常有热心村民主动加入,帮忙指认地界:“这块是我家的口粮田!”“那边界石在这里!”。年过八旬的钟阿婆,不顾劝阻,执意顶着日头跟我们爬坡下坎。她看着田里的秧苗,话语质朴:“种了一辈子地,走山路不算什么。”这份深植于血脉的土地情结,是“藏粮于地”最深沉的力量。我们依靠这种近乎原始的“笨功夫”,完成了全村650余亩耕地的精准测绘,为惠农补贴申领提供了数据支撑。

一本民生账:“最后一米”暖人心

发展的温度,最终要由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微感受”来检验。如何让公共服务精准抵达“最后一米”,考验着治理的成色。

我们调研发现,村域一条主干道下穿隧道入夜漆黑,部分村道弯急存盲区,村委会旁空地闲置缺乏公共活动空间。问题就是方向。我和同村选调生规划方案,组织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点亮隧道,增设反光镜消除盲点隐患,在闲置空地上安装健身器材,打造出“健身议事角”。当灯光第一次照亮晚归学子的路,当曾带着诉求而来的村民,后来坐在健身器材上平和交流,或是住在附近的阿婆每日来此边锻炼边哼唱歌曲,我都深切体会到,民生的答卷,体现在精准解决一个痛点、提供一处便利、营造一份温馨的“绣花功夫”里。

民生关切既在当下,也在未来。我们在村内筹办了暑托班,孩子们画笔下充满了对家乡未来的瑰丽想象,我走进附近高中的课堂,分享在田埂间的见闻与思考,激发青年学子心中对乡土的热爱与建设家乡的理想。点滴耕耘,如同涓涓细流,汇聚着青春的力量。

行走在安桥的田埂上,玉米拔节,早稻抽穗。记得一次下队了解户厕改造途中,碰到一对互相搀扶、拎着菜肉归家的老人,一句朴实的“村里需要你这样的年轻人啊”,化作我心头浓浓的暖意。

驻村时光如流,安桥的故事仍在续写。作为一个节点,村庄在区域发展引领下重塑肌理,如今,成南高速穿梭山岭,金简仁快速路飞架南北,区域互联互通格局加速形成,成阿工业园为村民带来家门口的就业机遇。亲历其中,我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行动者,更在点滴实践中,读懂了“人民”二字的千钧之重。将根基深植于人民的沃土,是推动前行的力量之源。

【责任编辑:杨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