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同城融圈战略 川渝高竹新区:改革“试验田”跑出创业“加速度”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12-28 10:25:02 编辑:陈蓉 点击:
成本就低不就高、政策就高不就低,打造投资洼地。
强生产要素之基,固产业发展之本,构筑产业高地。
聚两省市之合力,绘融合发展一城,建设宜居新城。
川渝高竹新区是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携手合作共建的首个新区,于2020年12月29日批准设立,创造了当年启动、当年规划、当年批复、当年建设的“双城速度”。新区规划面积262平方公里,其中广安市138平方公里、渝北区124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17.6万人。新区紧盯“国家级新区”目标,确立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试验区、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区、重庆中心城区新型卫星城的“两区一城”发展定位,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高品质生活宜居城、生态康养旅游带、都市近郊现代农业集中发展区。未来5至10年,将建成基础设施内畅外联、现代产业集群集聚、公共服务优质高效的产城景融合城市新区。

大事记
2020年12月29日,由四川省政府、重庆市政府共同批准的川渝高竹新区正式设立。
2021年3月30日,川渝高竹新区投资推介暨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在重庆市渝北区悦来会展中心举行,这是川渝高竹新区成立以来举行的首次投资促进活动。
202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推动广安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打造川渝合作示范区”。广安也是四川省唯一纳。
2021年12月14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川渝高竹新区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12月26日,广安气温降至入冬以来新低,和严寒天气形成对比的是川渝高竹新区火热的发展氛围。28位企业负责人赶来了,14个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项目负责人聚齐了,吸引他们的,正是川渝高竹新区奔跑的姿态和蓬勃的生机。从籍籍无名的县级产业园区,到两省市携手共建的全国首个跨省域新区,川渝高竹新区自诞生以来,就吸引了大量关注,从川东一隅,变身川渝焦点。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成渝地区实现后发追赶、加速形成世界级城市群的重大历史机遇,先行先试的川渝高竹新区由此进入国家最高层次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前沿。“满岁”之期,这个肩负着改革重大使命的 “排头兵”,正以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向着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示范区迈进。
成本就低不就高、政策就高不就低——“一低一高”打造投资洼地
东莞市阿巴斯精密传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波一下飞机,就迫不及待来到川渝高竹新区。一路走一路看,他的信心越发坚定。12月27日,他将和川渝高竹新区正式签约,拟投资1亿元打造智能传动系统生产基地,主要开展微型减速器、微电机等核心传动部件研发生产。
“投资项目,就是投资区域。”何波坦言,其最终“落子”新区的最大吸引力,就是这里的政策机遇。
“成本就低不就高、政策就高不就低”是川渝高竹新区干部招商时常说的一句话,也是最触动被招引企业的一句话。一低一高的背后,是政策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川渝高竹新区作为川渝两省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设立的唯一跨省际共建新区,其诞生以来,就享受着“政策叠加”带来的巨大红利。
“川渝两地一些领域存在政策支撑不对称的情况。”新区综合事务中心主任赵冬说,在一些财政、税收政策上,两地的比例并不一样,“就高不就低,什么政策有利于新区,我们就按照什么政策来” 。
四川省、重庆市共同批复的《川渝高竹新区总体方案》提出:允许新区制定和执行政策时在权限范围内自主选择重庆市和四川省适宜新区发展的政策。作为川渝两地“同唱一台戏”的坚实平台,川渝高竹新区土地、财税、人才、产业等政策可择优灵活使用、集成共享,企业自主选择更有利的政策。此外,川渝高竹新区还进一步整合两地政策差异,集各方之所长,制定出台了工业、服务业、总部经济“黄金政策30条”,为企业提供政策“最优选项”。
有政策,还有具体行动。在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里的“川渝一盘棋”思维,正逐渐走深走实,并汇聚起一片投资洼地。
10月25日,全国首个跨省域的税费征管服务中心正式运营,中心按照“政策从优、程序从简、税负从轻”的原则,形成了《川渝高竹新区税费政策差异执行规范》。在便捷企业办税的同时,更是端出了诚意满满的税收优惠“大餐”。
12月4日,成立刚一周年的川渝高竹新区再获政策“大礼包”。川渝两省市召开的第四次党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川渝高竹新区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重点就主导产业、创新能力、开放平台建设、用地用能保障、财税金融支持、人才机制和管理权限等方面提出支持举措。
越来越多的优厚政策,还在酝酿。
强生产要素之基,固产业发展之本——“强基固本”构筑产业高地
区域发展,产业是最直接的推动力。如果没有高质量产业支撑,川渝高竹新区建设跨省域未来新城的征程无从落脚。
12月27日,川渝高竹新区将举行管理机构揭牌暨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仪式。届时将集中签约28个项目、协议资金达525亿元,开工18个项目、总投资70亿元,这对成立仅一年的川渝高竹新区而言,“斩获”将不可谓不丰。
将川渝高竹新区打造成重大项目争相涌入的投资热土、产业高地,是川渝两地人民的共同期盼,是党员干部们的奋斗志向。
在南北大道北延段项目施工现场,重庆、广安两地的数个工段同时施工,机械轰鸣中,一条穿山越岭的巨龙逐渐成型。“等这条路通了,我们的货车到重庆空港的时间更短了,物流成本能省不少。”远望如火如荼的施工现场,四川渝高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董事长胡秀颖难掩激动,“到时候我们计划把重庆的生产线全部转移过来”。
此外,川渝大道、高竹互通、省道208等新区骨干道路,清水河水库、培训展示中心、双创中心和人才公寓等提升新区基础配套能力的诸多项目正加速推进。
这是川渝高竹新区在为产业发展做强基础保障。产业高地的建设,同样离不开生产要素的集聚。当前,川渝两地要素保障部门正合力探索要素供给改革,逐步构建规划建设、服务、政策“三统一标准”的跨区域现代化生产要素保障体系。
“强基”的同时,川渝高竹新区还着力固产业发展之本。在新区已入驻的163户企业中,90%为重庆汽车产业配套零部件企业,可以说,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是川渝高竹新区的基础。基于浓厚的产业底蕴和未来发展方向,川渝高竹新区致力于构建起汽车智能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和生态文旅康养、都市近郊现代农业“2+1+1”现代产业体系。在此思路引领下,今年以来,宇甚汽车零部件、卡瑞通装备等4个项目开工建设,四川渝兴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四川上富包装制品有限公司等8个项目相继建成投产。1-11月,新签约29个项目,协议投资295亿元。
产业谋划,须有更广阔的视野。新区负责人介绍,面向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新区正着重围绕新能源汽车发展进行布局,针对性培育配套产业,力争在低碳绿色优势产业方面,让国家战略的前沿阵地努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目前,总投资100亿元,分两期建设的年产能3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总部基地项目正待签约。
上有科学谋划,下有企业奋发。当前,新区已落地企业正抢抓机遇,谋划更大动作,奋力推进企业发展提质扩能。
四川创能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明说,企业去年实现产值6000余万元,今年预计产值能到8000万元,已提交二期项目用地申请。四川欣悦精工管理部经理刘世华说,企业入住3年来,产值从1000万元增长到如今的5000多万元,正与日本川崎公司合作开展工业机器人用氮气弹簧的研发与试生产。
聚两省市之合力,绘融合发展一城——“聚二绘一”建设宜居新城
2035年建成跨省域一体化发展的产城景融合现代化城市,实现常住人口28万人以上,地区生产总值400亿元以上。这是川渝高竹新区定下的发展目标。
雄心壮志露端倪——这昭示着,川渝高竹新区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工业园区或产业园区,而是一座跨省域未来新城。产城融合、景城相依是它的未来写照。
建城的底气,同样来源于川渝两地的合力。当前,川渝高竹新区正聚两省市之合力,绘融合发展之一城。
在川渝两地的通力合作下,新区打破行政区划,一体编制了新区概念性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交通、城市设计等专项规划,实现了跨省级行政区的两个地方规划一幅图、全域一张网。一座产城景融合新城,在规划图上徐徐展开。
合力聚人气,推动医疗教育同城化。川渝高竹新区已与重庆工职院签订入驻协议,与重庆、四川多家高等院校、医院初步达成入驻意向。
合力建设管理,推进法务联动。两地公安、检察、法院、司法部门,已联合建立全国首个跨省域合作共建的高竹警务中心和协同联动的高竹检察服务中心,高效运行高竹法庭和司法方面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一站式”集中诉讼服务平台。
合力引才聚才,建立互通互认的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两地联合设立招聘专区,共同为新区招才引智。出台专门办法引进培育人才,实行“从优叠加”,各类人才可自主选择享受广安渝北人才优惠政策。
从交通建设,到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川渝高竹新区正在逐一完善的,正是每座城市发展的必备要素。
“观望两年,现在吃上了‘定心丸’。”四川海智众创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渝北城区搬迁到高竹新区的企业。公司老板李建云坦言,早在2018年就拿了15亩地,因看不到未来前景迟迟不敢建设厂房。新区获批后,李建云随即启动厂房建设,项目今年落成后,企业经营红火。“看好新区发展,决心跟新区一同成长。”李建云坚定地表示。
在12月27日的集中开工仪式上,香炉山文化公园、高竹生态公园等8个总投资37亿元的市政公用配套设施将同步集中开工。
一座现代化产城景融合新城,正以奋进之姿,在践行国家战略使命的道路上跃然前行。(杜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