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在广安区恒升镇观桥村观桥河畔,成片的稻田内,扬穗的水稻飘出阵阵稻花的香味。“经过高标准农田整治,加上外来业主流转土地,原来的‘撂荒地’变成了助农增收的‘金土地’!”观桥村党支部书记曾维建脸上堆满笑容。
近年来,广安区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全域推进撂荒地治理。今年以来,全区完成撂荒地整治4220亩,实现大春粮食播种61.6万亩,同比增加1.6万亩。
压实责任 形成合力推进撂荒地治理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农民最大的财富。“农业部门和乡镇要瞄准农村土地撂荒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撂荒地复耕,做到应耕尽耕、应种尽种。”今年初,广安区委书记文阁在下乡调研中,看到农村有部分土地撂荒,对三农工作研究颇深的他强调指出。
经过多方讨论和审订,今年4月,广安区出台加强撂荒地治理“九条措施”及整治方案,明确区农业农村局牵头负总责,乡镇和村组实行属地管理和直接责任,将撂荒地治理纳入年度绩效考核。随后,广安区干部职工深入田间地头,逐户逐块走访摸排,详细登记撂荒地的承包户姓名、位置、面积等情况,逐村逐组逐户造册登记,建立起耕地撂荒整治台账。
广安区规定,对弃耕抛耕土地1年以内的,由村委会向承包方下发复耕通知书,限期复耕;对弃耕抛耕1年以上既不复耕又不流转的,由村委会组织代耕,经营收益归代耕者所有,并由代耕者享受农业补贴和扶持政策;对土地撂荒2年以上的,暂停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待复耕后重新纳入补贴范围,切实落实承包农户耕种责任。为将规定落到实处,广安区成立3个撂荒地治理督查组,每月对所有乡镇进行专项督查,对成片撂荒超过10亩的乡镇进行追责问责,对被市区督查通报的乡镇,对乡镇主要领导进行约谈。
细化举措 分层分类推进撂荒地治理
熊小兰是花桥镇福满家家庭农场负责人,今年她流转土地4000亩发展水稻种植,其中撂荒地有100多亩。“流转撂荒地前两年不算租金,从第三年开始每亩每年付150块,比正规田要少近300块,很划算。”熊小兰侃侃而谈,“哪里有撂荒田,我就愿意去流转发展产业。”
熊小兰的个案是广安区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解决撂荒地的一个典型事例。广安区将撂荒地治理融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将全区15个涉农乡镇科学划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3大片区,引进和培育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户通过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将土地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复耕复种。今年来,全区新引进粮油、稻渔产业业主71个,新建标准化产业基地2.06万亩。
广安区还强化社会化服务,投资730万元,引导和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机耕机收、病虫害统防统治、生产托管等服务,减少农户投入成本和人力成本,实现撂荒地复耕复产。据统计,广安区共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19家,今年完成社会化服务11.5万亩,惠及农户4.8万户。
注重政策激励,增强保障推进撂荒地治理
“以前观桥河沿线田块因地势低洼,雨季来临时河水倒灌进田内,造成农作物减产、绝收,村民们迫不得已撂荒田土80余亩。”曾维建告诉笔者。在今年初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施工方对观桥河沿线田坎加高加固,修建生产便道,镇政府引进成都业主按每亩每年260元的价格,流转曾经的撂荒地发展稻渔种养业,“昔日长满杂草的撂荒地,重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笔者得知,广安区整合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改善水利、机耕道等生产条件,大力开展闲置、荒芜耕地地力提升行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今年,全区规划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目前已建成4万亩,全区农业产业基地宜机化水平逐渐提高,生产成本持续降低,种植效益有效提升。
广安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罗钧介绍,为促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广安区出台现代农业奖励扶持政策,对发展30-2000亩适度规模的水稻、油菜、稻渔产业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除享受中央、省、市农业补贴外,区财政再给予优质水稻100元/亩·年、优质油菜50元/亩·年、稻渔300元-500元/亩·年的补助。对标准化整治撂荒地,则按照沟坝地100元/亩、坡塝地200元/亩的标准给予补助。
在资金保障方面,广安区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专项考核撂荒地治理工作。今年以来,全区整合涉农资金1150万元,用于采购种子、肥料等农用物资,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确保撂荒地治理和大春生产所需。(张国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