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绵延历史的血脉。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往往浓缩在其所在地域典籍文献中。自3月底开始,广汉市图书馆开始加紧施工一处特殊的陈列厅,这个陈列厅将专门用于展示广汉历史的线装古籍、历代藏家的书画名作,以及图书馆各类珍品藏书等,让古籍得到保护和传承的同时,也让沉睡的古籍“活”起来。
作为省级古籍保护单位,广汉市图书馆一直十分重视古籍保护工作,积极着手对馆藏破损古籍进行保护性修复。“古籍修复,顾名思义,就是对破损的古代文献典籍进行修正,恢复其原貌。它的最高要求,是‘整旧如旧’,最大限度地保留古籍的原始面貌。”广汉市图书馆副馆长余嘉介绍道。
走进图书馆旁的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修复师们先将破损粘连的古书籍一页页分开,然后配纸、染纸、补书页、托书页、喷水压平、捶平、剪齐、装订等,共有10多个环节,每一项都需要十分小心细致。“古籍破损程度不同,修复时间也不同,一般来讲,修复一册书至少需要15-20天。”一位修复师告诉我们。
据悉,广汉市图书馆的馆藏古籍历经时代变迁,已经出现多种复杂病害现象,且数量众多、程度严重。为了最大限度遏制病害扩大,延长古籍寿命。十多年来,广汉市图书馆通过借助社会修复力量和专业修复人员开展修复工作,已经完成对365种、2562册破损古籍的修复保护。
“在已修复古籍中,我们统计出版本年代在明代的古籍有17种、124册;已经修复清乾隆以前的古籍总数为30种、165册。近期我们又从未修复古籍里清理出9种、35册,这些都是与已修复古籍成套但前期未予修复的古籍。在接下来的修复工作中,我们会逐步对这35册古籍进行优先修复。”余嘉说。
保护、研究与利用好古籍,对于更好地认知过去、关照当下、展望未来,助推广汉市传承古蜀文明,创建天府旅游名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次的古籍整理工作,对广汉市图书馆挖掘馆藏特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对随之展开的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除了古籍修复,在去年8月,广汉市图书馆还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古籍普查著录,厘清了现有馆藏古籍的种类和数量,共计整理馆藏古籍(含民国图书)2532种、14769册。同时,对馆藏古籍进行了资源回溯,并制作了身份证,一本古籍是什么朝代年份,哪个版本,作者是谁,属于哪些类别,均能清楚明白一目了然。目前正在选择优质古籍并对其进行数字化,时机成熟时会有权限对公众进行开放。
古籍整理之后,不是要束之高阁,而是要让古籍走进千家万户,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作为传统文化的“集散地”,图书馆藏品多以图书典籍为主,以文字见长。这些资料过去多“幽居”在库房内,示人的机会有限。如何盘活馆藏资源,让古籍真正“活”起来?广汉市图书馆除了打造古籍陈列厅,还将目光投向了文创产品。
“对于图书馆文创而言,让馆藏资源‘活起来’,融入日常生活,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方向。”余嘉说,开发文创就是想换一种载体,通过实物等更多的形式,让馆藏文献典籍通过有趣的、更好玩的实物的载体呈现出来。“文创开发的目的是把馆藏资源推介出去,喜欢文创的人越多,喜欢馆藏文献的人也就越多。”
图书馆文创产品,兼具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古籍文创不能仅仅是简单的复制,还需要注入时代感,形成自己的特色。广汉市图书馆正意欲采撷馆藏古籍精华切入文创研发,期待通过推出一些有“书卷气”的文创产品,融汇古今、交流雅俗,令传世典籍焕发出新的活力。(孔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