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涪城:三个聚焦 奏响全面建设西部现代化强区最强音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01-19 10:35:18 编辑:傅远伟 点击:

新年伊始,绵阳市涪城区委六届十一次全体会议提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擘画了未来涪城发展的宏伟蓝图,点燃涪城干部群众同心筑梦的澎湃激情。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新的历史起点,涪城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高水平建设“四个强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凝聚高质量发展新合力等方面,乘势而上、砥砺奋进,谱写全面建设西部现代化强区的涪城新篇章。

聚焦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四个强区”

“十四五”期间,涪城区将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高水平建设“四个强区”,到2025年区属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建成1000亿级园区、“四上”企业达到1000户。

——加快建设“产业强区”,夯实西部现代化强区建设的基石。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突出新型显示、汽车电子、5G制造三大先进制造业主攻方向,加快构建“3+1”现代工业体系。聚焦三大先进制造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实施产业链生态圈构建计划、加大企业梯次培育力度、提升园区发展能级和环境、开展质量提升和品牌创建行动,全面打响“涪城制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1+6”服务业体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构建“1+2+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按照“三年三园三步走”规划,梯次推进“千鹤桑田”蚕桑文化、“湖光山色”稻虾亲水湿地、“蔬香绿野”芦笋大健康三大农业主题公园建设。培育农业特色优势、做强农业科技、做优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建设成渝地区数字经济示范区。围绕5G、大数据等领域,大力培育工业互联网、数字创意等产业。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对产业链全覆盖,加速数字经济领域新技术产业发展,拓展数字化场景应用。建设绵阳(科技城)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实施“企业上云”工程,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攻关、产业培育、产品应用三位一体发展。

——加快建设“科教强区”,培育西部现代化强区建设的动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好科技教育资源,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

筑牢创新基础。全面参与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建设、推动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提升科技城核心区承载能力。聚焦前沿领域,加强源头科技创新资源导入。加快推进科技研发平台、创新孵化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和科技园区运营平台“四个平台”建设。

培育创新主体。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引导激励企业加大创新和研发投入。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体系。广泛汇聚全国科研院所、高校创新资源,加快布局合作项目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培育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基础研究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营造创新生态。系统推进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营造一流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一中心、多窗口、多园统一的“1+X”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一园一策完善科技园区政策支持、要素投入、激励保障等长效机制。健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创新载体链,助推科技创新成果孵化、中试和产业化。

发挥教育基础优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教育振兴,擦亮用好涪城教育品牌。加快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强化全区教育资源统筹。加快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支持高校与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市场化、产业化。

——加快建设“开放强区”,塑造西部现代化强区建设的优势。坚持对内靠改革、对外靠开放,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深化关键领域改革。坚决落实创新驱动、科技城建设等三大改革任务。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鼓励民营企业跨区域并购重组、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培育支持优质企业挂牌上市。支持区属国有企业与友城国有企业跨区域开展各类资本和项目合作。

提升对外开放实效。推动与友好城区实现大范围多领域共建共享。建好对外开放平台,全力打通对外开放交通经脉,建设内联外畅的货运物流内陆港,畅通信息流高速路。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开展专业招商、精准招商、集群招商,推动招商引资由“2C”招企业向“2B”招平台转变,积极争取央属、省属企业来涪设立区域总部、建设产业基地。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三度服务”20条措施,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四川领先的营商环境品牌。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行政审批效率和政务服务水平。深化落实银企“鹊桥会”、企业家座谈会、企业家“早餐汇”、“四上”企业全覆盖走访“四大常态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开创政商交往新局面。

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抢抓“十四五”新机遇,做好重大项目策划包装,建立完善区级项目储备库。持续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市计划“盘子”。建立“每周到市、每月到省、不定期到国家部委”的常态化对上争取工作机制。

——加快建设“全域强区”,构建西部现代化强区建设的格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区域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科技城新区(涪城范围)以“科技至伟、生态至美”为理念,推动科技新区、产业新区、城市新区整体成势,建设“创新驱动”主体功能区。临港经济发展区以“产城一体、园城一体”为理念,合理布局文化创意、商务休闲等生活配套,建设“先进制造”主体功能区。中心城区以“有机更新、业态迭代”为理念,实现形态、业态、文态、生态融合发展,建设现代服务业主体功能区。农旅融合区以“农旅融合、绿色生活”为理念,形成“生态涵养区+特色镇+农业主题公园”的“农科文旅商”融合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

提升城乡建设经营水平。围绕绵阳建设Ⅰ型大城市和成渝地区副中心城市目标定位,紧密对接全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城市能级跃升提供充足战略空间。加强规划管控,注重“四态融合”,统筹推进城市“微更新”、畅通城市“微循环”、开展城市“微治理”。统筹推进全省百强镇、经济强镇和中心镇建设。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高效配置、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产业协同发展。

促进城乡设施互联互通。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大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建设应用。推动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和“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打通东西向大动脉,推动加快形成“一纵一横”区域交通格局。同时,还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强化项目投资支撑。实施扩大有效投资行动计划,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等领域短板。推进产业、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重大工程建设。鼓励民营企业、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金融、医疗、养老等领域,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聚焦民生福祉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四五”期间,涪城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涪城区将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加大民生改善力度,办好民生实事,有效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打造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创新就业工作体制机制,健全失业评估和失业预警机制。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职业的保障制度。

全面推进健康涪城建设。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成立区域“医共体”。加大公共卫生领域投入力度,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和“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推进医养结合,积极发展健康产业。

加快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推进文明城市高质量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全覆盖、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加快老龄事业和银发经济发展、加快托育事业发展。同时,还将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助残等事业。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产业。强化工艺技术绿色改造,培育发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推广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和新材料环保建材。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推动城乡空气质量全面改善。深化水污染防治,推进流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深化土壤污染防治,实施重点区域土壤整治工程。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构建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建设体系。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推行林长制。开展重要河湖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提高废旧资源再利用水平。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

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全面依法治区,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强化安全保障能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坚持依法治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构建规范高效的制约监督体系,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和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活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平安涪城建设。

提升城乡治理能力。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化街道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行全科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构建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

强化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能力建设。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完善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严防重大公共安全风险。

聚焦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着力凝聚高质量发展新合力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涪城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持续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政策措施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坚定不移惩治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更好发挥人民代表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激发全区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围绕发展选好干部配优班子。大力发现培养选拔年轻优秀干部。强化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提升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力和水平。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统筹抓好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健全规划推进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细化规划纲要年度计划,实施项目化清单化管理,确保顺利实现规划目标。自觉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加强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督导和考核,提升规划的约束力、执行力。(杨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