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由西南财经大学主办的第五届中国金融风险管理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本次会议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主要聚焦中国风险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乡村振兴与“保险+期货”以及期货衍生品服务实体经济三大主要议题。
深化风险认知 助力市场稳健发展
在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尹庆双教授看来,谈论金融风险有三个重要的维度,一是进一步增强国家重大战略的金融服务创新,包括服务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科技创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二是在各种产业政策的协同当中提升金融风险的识别及处置能力;三是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加强金融风险的识别与处置能力。他表示,在金融风险理论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界与业界各方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发展。
在市场风险监管方面,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李钟表示,场外衍生品“一对一”的交易方式,决定了其透明度低,监管机构往往难以掌握相关信息。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监管缺失是导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而场内衍生品市场由于规则完善、监管严格,在危机中并没有出现大的风险。为此在2009年的G20匹兹堡峰会上,就全球场外衍生品市场改革达成了一致共识。改革措施包括交易报告、平台交易、中央清算、资本约束、杠杆约束五项内容,以提高市场透明度、降低系统性风险、防止市场滥用。
在中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东平看来,在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结构性变革的过程中,市场价格波动成为一种常态,如果无法得到有效管理,那么市场定价的有效性就会降低,这必然会对实体经济带来冲击。而借助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与风险管理功能,可以使得市场定价效率得到提升,有效化解市场风险。这在实体经济领域也得到了体现,一些参与期货市场管理价格风险的上市公司获得了更为稳定的收益,生产经营活动也更为稳健。另外在农业领域,通过“保险+期货”的金融创新模式,农民收入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在助力精准扶贫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期货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中国期货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强表示,目前期货从业人员队伍呈现有序发展的态势,但仍未跟上期货行业快速发展的脚步,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下,市场对衍生品高端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同时在座专家认为,编写具有中国元素的金融风险管理与衍生品市场书籍(教材)意义重大。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周铭山表示,目前国内教学主要使用西方教材,本土自主编写的内容仍旧空缺。他认为教材反应了党和国家的意志,每个国家的教材应该按照自身的情况进行编写。因此,教材编写应该立足于本土实践,并借鉴西方教材的优秀之处,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反映到教材中,让学生能够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从教学角度来讲,教材是教书育人的主体,需要发挥好育人的作用,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内容设置既要反应业界前沿也要反应本土特色。
在南京大学教授杨学伟看来,在育人方面需要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价值观正确、理论功底扎实、具有服务情怀的专业人才,因此一本好的教材要做到三个正确和一个适当性。
从实体产业的角度来看,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程昕晔认为教材编写需要结合理论与实践,一是多讲实体案例,尤其是把现实中的复杂情况讲清楚,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与使命;二是可以多组织调研到实体产业走一走,让学生更为清晰直观地认识到现实情况,这也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三是在教材编写中,理论知识要和现实相结合,让从业人员可以从教材中学到知识,然后可以切实运用。
期货日报总编申红卫认为,教材编写很重要的一点是启发式理念的植入和培养,从目前期货市场理论研究情况来看,还远未跟上期货行业发展的脚步。
多方合作助力乡村振兴
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乔小鹏介绍,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在于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水平显著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发展质量逐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成效比较显著、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但对比来看,我国农民收入整体仍然偏低,农业生产模式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较为落后,乡村治理难度加大。
因此,他认为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二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三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四是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五是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在金融服务三农发展方面,大连商品交易所原理事长李正强表示,自2016年起,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协同推出“保险+期货”服务“三农”新模式,为农民种养提供价格与收入保障服务,在助力精准扶贫方面效果良好。在过程中,双方发挥各自优势,由下而上打通风险转移的新通道,在保险市场实现第一次风险转移,在期货市场实现第二次风险转移,两个市场协同管理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成为保障农民收入稳定的一种新方式。
经过六年多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多方共赢的格局。其中,农民获得了稳定收入,抗灾能力显著提升,实现了精准脱贫;保险公司与期货公司实现了业务拓展,“保险+期货”业务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期货市场市场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消除价格扭曲现象;政府补贴能够有效融入市场化运行方式,减少中间环节,增加政策透明度,让农民有了直接的获得感。
可以看到,“保险+期货”连续6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对稳定农民收入的重视,对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协同推进服务三农新模式创新探索的认可,以及对保险市场和期货市场功能发挥的认可,这也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与广泛覆盖的农业保险相比,“保险+期货”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未来发展中依旧面临挑战,还需跟上未来农业保险发展步伐,有效融入农业保险保障体系。(董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