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国潮复兴的21世纪“非遗+时代”,如何让传承百年的非遗项目,能够符合现代审美和新的生活语境,穿越历史的生命周期,焕发新的活力?4月21日,“寻找100位非遗传承人——甘食记非遗传承盛典暨合伙人启动大会”在成都举行。甘食记成都肥肠粉非遗项目的“技艺传承”+“经营合伙”模式,或许能带来一些参考和借鉴。
活动现场,甘食记公布三年发展战略并首次发布将非遗技艺由“家传”改为“师承”,并面向全国“寻找100位非遗传承人”,与志同道合之人一同切磋、践行、研修非遗的“传承、发展、创新”之道,以“文化传承、技艺传承、经营传承”的三维思维,探索“非遗+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甘食记成都肥肠粉第三代非遗传承人甘乐先生,邀请了自己的技术师傅罗林刚(甘家林先生的关门弟子)及传授自己经营理念的师傅周祖泽(九锅一堂创始人)一同上台启动了极具中国传统礼数的:非遗传承拜师仪式。来自全国的首批9位技术及经营传承人在到场嘉宾的见证下向师公敬茶并向甘乐先生行拜师礼。
成都巷子里走出的非遗肥肠粉“天色微明炉火熊,桥头贾客路匆匆,肥肠滚烫加椒水水,一碗银丝暖融。”——十九世纪末的这篇成都竹枝词诗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一百多年前成都东门水码头一带水运业的繁荣景象,也明确地记载了当时已在成都码头膳食文化中独占鳌头的特色美食——肥肠粉的又味特色,至今读起来也叫人又舌生津。
肥肠粉是以高温烹煮的猪大肠为浇头,以红薯粉手工捶制而成的粉丝为主食,辅以红油、花椒等川味佐料调制而成的成都特色美食。甘食记成都肥肠粉的第一代手艺人甘家林老先生,在1931以13岁的年纪拜入开设于1912年的成都紫东颐饭店唐姓川菜师傅门下当学徒,三年学得手打鲜粉技艺及冒节子制作方法。1935年甘家林为了家庭生计,自立门户,从东门水码头挑担售卖肥肠粉起家,后于1952年在成都芷泉街立匾经营获良好口碑,1988年儿子甘志贵子承父业辗转于成都马鞍北路经营,成为成都东门北门家喻户晓的肥肠粉店;2008年孙儿甘乐将甘食记品牌注册并励志将其发展为全国连锁品牌。历经三代109年不断代的传承发扬,让甘食记成都肥肠粉在百年经营的沉浮中,成为成都市井历史变迁的一幕缩影,也逐渐成为成都美食文化的一张名片。
“火锅、串串、肥肠粉”连续三年被大众点评网的网友票选为“成都必吃菜”榜前三名。2018年甘食记成功申遗,2020年被列为成都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1年被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和非遗保护中心及协会评为非遗优秀传承单位,成为唯一一家餐饮入选单位。如今,甘食记从成都走向了全国,在北京、天津、深圳、哈尔滨、西安、郑州等多个城市的商业体中开设了58家实体餐饮门店,并在天猫、京东、盒马生鲜、7-11便利店等线上线下全渠道铺设了全国餐厅同款的成都肥肠粉预包装食品。甘食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弘扬非遗美食,让成都肥肠粉走向全世界”的愿景。(诸泽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