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凉山州德昌县南山傈僳族乡杉木沟村,山青水绿,气候宜人。站在山顶往下看,掩映在森林和白云深处的村民们新建、改建后的青瓦白房民居错落有致,犹如散落在山腰里的一粒粒珍珠,美不胜收。
“过去,我们傈僳族村民靠山吃山,仅靠上山打猎为生。现在,大家早就放下猎枪不打猎了。”杉木沟村包村干部张在忠说, “这些年村里依山傍水种植了核桃、李子,还发展了烤烟,村民们逐渐住进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作为德昌县32个贫困村之一,南山傈僳族乡杉木沟村四个社的130余户533名傈僳族村民世代居住在高山上。2016年,四个社实现了社社通水泥路,傈僳族村民们由此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苦日子。
为帮扶联系杉木沟村的县审计局党员干部义务为村民理发。
“2020年,杉木沟村最后的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48名傈僳族村民将全部实现脱贫。”作为包村干部,张在忠很骄傲也很自豪,“我在杉木沟村工作了将近20年,这20年里,我亲眼见证了我们傈僳族村民们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一天比一天好的点点滴滴变化。”
在居住和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如何让村民们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张在忠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南山傈僳族乡党委书记杰武木果和县级联乡部门审计局局长杨德华的高度重视。
“乡上第一次组织各个村社的干部来乡上开‘三干’会的时候,我们坐在台上往下一看,大家又长又油腻的头发显得很刺眼,很多同志看上去精气神儿都没有,一点儿都不像是要带领我们村民脱贫奔康的村干部。”杰武木果和杨德华担忧地说,“脱贫攻坚不仅要完成各项脱贫硬指标、硬任务,更要让村民们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培训会现场,杉木沟村村民主动要求理发。
说了就要干,干就要干好。“村民们不愿意下山理发,我们就在村子里的各个社专门培训一个理发员,专门负责给本社的村民理发,每理一个发收费5元钱,村民自己出两元钱,我们单位补助3元钱。”杨德华说,“县审计局负责提供理发的推剪、梳子等设备,同时负责组织城里的理发师进村培训。”
事非经过不知难。傈僳族男人上百年来养成的蓄长发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他们世代居住在高二半山上,过去因为经济、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男人们都养成了蓄长头发的习惯,如今虽然条件改善了,但大家蓄长发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张在忠说,“鼓励动员大家报名当理发员的难度,不亚于几年前动员大家发展烤烟增收致富的难度,因为大家都没有理发的习惯。”
经过多次上门动员做思想工作,杉木沟村533名村民终于有近20人报名愿意当理发员。“名单报上来后,我们经过初步梳理,最终在每个社各选择了一名读过几年书的村民来当理发员进行培训。”张在忠高兴地说,“现在各个社都建了一个专门的理发室,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理发了,虽然理的都是最简单的寸头,但理发后大家的精气神儿看上去都好多了。”
村民对理发员的理发水平非常满意。
杉木沟村三社的理发员吉小荣说,现在自己只会给大家理寸头,等今年的烤烟烘烤结束后,他要抽时间再学一些理发技术,“我们傈僳族男人个个都是黑皮肤、高鼻梁,我要把我们傈僳族男人们的发型理得更帅。”
近年来,德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帮助南山傈僳族乡各村寨修建了宽阔的水泥路,让傈僳族村民们住进了安全放心的新房子,大家居住环境和出行条件等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南山傈僳族乡党委政府结合乡情实际,通过移风易俗工作的实施、推进,引导鼓励傈僳族村民们积极响应”五洗一刷一剪”工作,让村民们养成洗脸、洗头、洗脚、洗衣服、洗澡、刷牙、剪头发的好习惯,向山外的世界展示今天傈僳族人的幸福美满生活和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余洋 但华民 王秀娟 德昌县审计局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