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全面会考、终极大考之年,达州各地在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基础上,扎实做好后续脱贫攻坚工作,持续巩固脱贫成效,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全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带领广大群众致富奔康。
宣汉县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曾经是宣汉县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贫困发生率高。近年来,当地抓住机遇,借助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开发,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脱贫攻坚示范村。为防止出现新的返贫,当地积极引导脱贫户发展高山脆李、草莓、桑葚等产业。
脱贫户颜旬哼今年新栽种的5亩高山脆李,将给他家带来一笔不错的收入。
颜旬哼说:“今年,李子树可能收到一万多块钱,比种庄稼好。”
在大窝村,一部分脱贫户通过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一部分脱贫户则通过走上农村公益性岗位改善生活。今年67岁的陈立亮通过易地搬迁政策搬进新居,村里为他提供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让他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陈立亮说:“打扫路一个月有600块钱,有三四公里路,是乡村路,还是比较轻松。家属有残疾补助,每个月也有100多。我们现在有低保,也有农保,生活现在有保障。”
今年2月,宣汉县还全面开展挂牌督战,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采取乡与乡之间交叉的方式,对未脱贫人口和已脱贫人口进行全覆盖摸排。
宣汉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陈亚岑介绍:“我们对所有农户,特别是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人口进行动态预警监测,常态化开展扶贫对象‘回头看’、‘回头帮’以及挂牌督战工作,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持续稳定达到脱贫标准,坚决防止出现新的绝对贫困,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掉一人。”
渠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坚决啃掉脱贫路上“硬骨头”,带领群众脱贫奔康。
渠北镇白马村有一片土地撂荒多年。如今,通过支部+公司+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引进生态农业,种植500亩优质水稻,荒地变湿地、湿地变金地。
白马村支部书记杨联平介绍:“成为一片肥沃的土地,我们本村的村民就地务工,创收每年(人平)6000元左右,每亩1000斤稻谷。”
据统计,2019年,达州实现40045人脱贫、49个贫困村退出、万源市和宣汉县脱贫“摘帽”;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从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71.6万减少至6763人,贫困发生率从13.16%降低至0.12%;82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达州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了历史性解决。面对当下的“全面会考”、“终极大考”,达州将始终保持攻坚的干劲,继续发扬好的经验和做法,迎着问题上,盯着问题改,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确保如期兑现“不落一户一人”的庄严承诺。(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