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头戴八角帽、上缀红五星、身穿灰布军装、佩戴红领章的中央红军从血洛沟的深山峡谷中走出来,在下八寨乡血洛村停留3个月,血洛村群众为红军筹粮、筹畜,与红军亲如一家。从此,革命老区血洛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上了一条解放、脱贫、奔康之路。
2014年,由于“老、少、边、穷”等原因,血洛村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有贫困户16户69人,贫困发生率达24.72%。如今,一条条干净的硬化路,一条条清澈的河流,一栋栋美丽的民居,宛若一颗高原明珠在熠熠生辉。今天的血洛村,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华丽嬗变?
路修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以往血洛村的村道,路面不平,尘土飞扬,错车极为不便,短短10公里路程通常要行使40多分钟才能到达。2018年,在多方协作下,血洛村投入资金370余万元新建7.5公里村道。村党支部书记常木周深知修路对于发展致富的意义,他号召村民们义务投入建设,在村道建设中处处有他们倒泥沙、挖路基的身影。如今,青色的路面泛着幸福之光,到达血洛村只需要15分钟,较以往缩短了近2/3的时间,销售水果、蔬菜、百货的车辆时常在这段路上出现。村里的老党员王加时常竖起大拇指,“让特”(藏语:谢谢)之声不绝于耳,赞美着幸福的生活。
藏族村寨也是“不夜城”
血洛村致力于改善贫困村基础条件,通过接入国家电网、覆盖4G网络,家家解决了照明难题,也用上了WiFi。“不与外界通人烟”成了“过去式”,贫困户索朗扎西一家在忙碌一天后,会聚在一起看新闻、看电影、打游戏;贫困户战邓出嫁的女儿泽华机现在也不用再翻山越岭探亲了,视频问候成了“新常态”;去年,村内安装了70盏太阳能路灯,放牧归来的小伙们在太阳能灯光下,打起了篮球赛。月光、灯光浑为一体,照亮了整个村寨,也温暖了牧民的心窝,最远的村寨响起了感恩的歌,飘扬着最红的旗。
传统产业致力破而后立
日渐贫瘠的土地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传统的牲畜养殖面临严峻考验,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血洛村面临着“两难”的抉择,是安于现状?还是不破不立?血洛村两委成员一致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至关重要,村主任乡巴作为村内发展带头人,积极引导牧民科学养殖,注重草畜平衡,减少牲畜载量。同时,全村上下齐心实施天然草原改良计划,在1.5万亩沙化区域撒播1.5万斤草籽,禁止在荒漠化和植被恢复地带养殖,确保1.7万亩草场禁牧面积,14.3万亩草畜平衡面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血洛村成立了“勠力生态管护合作社”,旨在保护区域“天然氧吧”,安置14名贫困户到生态护林员的岗位,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难题。
授之鱼转变为授之渔
血洛村村两委采取正面引导、典型激励等手段,帮助“等、靠、要”贫困户克服消极心理和思想障碍,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主动寻找发展机会,靠自身努力脱贫奔康。如今,贫困户们“不等不靠不要”,冲锋在创业一线,贫困户杜洪信用培训的木工技术走村串户当起了木匠,贫困户共秋泽里考取驾照跑起了运输,贫困户乡巴日尚做起了山货生意,甚至有年逾花甲的贫困户战邓也在脱贫就业政策激励引导下,积极主动到辖区剑科电站施工单位看护工地。
正是因为血洛村村两委朴实进取善引导、贫困户自力更生摘穷帽、全村群众勤劳奋进奔小康,2018年血洛村退出贫困序列,2019年贫困户全部脱贫,曾经的革命老区正嬗变为新时代的红色雪域明珠。(汪子娟 黄代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