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草木萧瑟。在广元市朝天区朝天镇朱家村的核桃园里,却一派忙碌:乡亲们在技术员的指导下,拉绳、打窝、栽苗、浇水……抢在春节之前把26万株金银花苗悉数种下,到春天,这里将是金花银蕊满山香。
是什么让昔日贫穷的小山村热闹起来?2014年,精准脱贫的一声春雷,将沉寂的乡村唤醒,扶贫的春风吹开了贫困老乡紧锁的眉头。朝天区应急管理局(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结对帮扶该村,捎来了新技术、新思想、新希望,一个个美丽的“春天故事”正在山村谱写。
朱家村村辖10个组380户1530人,时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3户276人,贫困发生率18.5%。五年间,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下足“绣花”功夫,啃下“硬骨头”,2017年该村实现整村脱贫,截至2019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5300元。
如今的朱家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一幅新时代美丽乡村的画卷正徐徐铺开,曾经外出的年轻人纷纷踏上返乡的归程。
村民赵长贵是返乡创业队伍中的一员。2017年,在外打拼十余年的赵长贵受家乡创业政策感召,毅然回乡创业,流转40余亩土地种植枇杷、脆李、杏子等多品类的小水果,打造生态旅游产业观光园。
“他很年轻,有能力、有技术,回乡发展特色产业后,为群众脱贫致富树立了榜样,也为老乡提供了在家门口挣钱的机会。”提到赵长贵,朱家村村主任李春仪直竖大拇指。2019年,当地群众在该园区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产业分红等方式,总计实现增收2余万元。
因对市场行情的准确研判,去年赵长贵出栏育肥猪10余头,收益不错。谈到未来的发展,赵长贵打算林下套种苜蓿草来发展肉兔养殖。“苜蓿草既是优良的饲料,还能减少人工除杂草,土地产出率将大大提高。”
一草一木皆经济,好山好水好收成。近年来,帮扶单位与村“两委”结合该村实际,确定了“村有主导产业、组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产业”的帮扶思路,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持续培育壮大核桃主导产业,先后建成11.3公里核桃产业带、280亩晚熟脆李园、200亩藤椒产业园等,初步形成“一带三园全域覆盖”的产业扶贫格局。此外,帮扶干部深入农家了解实情、“量体裁衣”规划发展,累计协调产业发展贷款205万元,培育产业大户10余户,形成了黄羊、生猪、土鸡养殖和中药材、食用菌种植等多元化农户产业发展模式。
当阳光越过山梁,48岁的罗银全慢悠悠地赶着羊群上山,望着眼前50多只膘肥体壮的黄羊,他的心里温暖如春。“羊是我的金宝贝,今年卖羊纯收入达到2万多元。”
罗银全是土生土长的朱家村人,种庄稼、出劳力是一把好手。可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地越垦越荒、人越过越苦,加之妻子罹患慢性病,两个孩子念书,他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眉头皱得更紧了。
2014年,罗银全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驻村帮扶队为他量身打造脱贫计划——黄羊养殖。钱不够,帮他争取产业扶贫补贴,申请小额信贷;没技术,帮扶干部送来书籍,农技员上门培训;愁销路,帮扶部门为他“打广告”。最终,罗银全筹措资金6万余元,购进了20只黄羊,次年就有了收益,2017年成功摘掉“穷帽子”。今年他家黄羊养殖规模扩大到了70余只,防疫、配种、育肥等都是他一人操办,周边的黄羊养殖户常来向他讨教养殖经验,他总是笑容满面、知无不言。
“扶贫先扶志,小康不是事”,村民陈登全和罗银全有着同样的感叹。2015年,沉寂多年的朱家村龙灯重新舞起来了。担任龙灯队队长的陈登全介绍,该龙灯队由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领办,公司负责道具制作、组织宣传,28名舞龙灯队员(其中脱贫户17人)负责演出,收入按照公司20%、队员80%的比例分红,每年都能收入10多万元。
春节将至,在这广袤的农村大地,忽而似冲云端,忽而腾空飞舞,忽而蜿蜒腾挪的精湛舞龙表演,将为山村群众送上新春的祝福和节日的欢乐。(陈世清 祝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