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记者从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获悉,从4月25日开始,受持续高温强辐射天气影响,四川盆地陆续出现臭氧污染,并在26日逐步形成区域污染,成都平原、川南和川东北区域均出现不同程度污染,截至5月6日,成都市共出现连续9天污染。
根据成都市生态环境和气象部门联合会商结果:5月7日成都市受弱冷空气影响,并伴有降温和降水,本轮污染过程结束。5月8日降水有所减弱,风速降低;9日以阵雨转多云天气为主。预计5月7-9日成都市空气质量均为优或良。
4月25日-5月6日 四川省污染日历图
特征: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程度较重
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密切跟踪污染过程发展情况,并对本次区域性污染特征以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本轮污染过程是全省今年以来首次持续时间较长的区域性臭氧污染过程,本次污染过程呈现以下两个典型特征:一是污染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程度较重。受持续高温炎热天气影响,从4月26日开始,我国东北中南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至汾渭平原、成渝地区、华南地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臭氧污染,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共有149个城市出现臭氧超标,其中北京市和广州市分别出现2天和1天重度污染。4月25日,四川盆地从成都平原北部(绵阳市)首先受到污染,4月28日发展到12个城市超标,成都平原和川南城市污染较重;5月6日开始,污染区域逐步南移,污染范围逐渐减少。本轮区域性污染共持续11天,其中绵阳市出现10天污染,成都、德阳、眉山、资阳、自贡等城市均出现9天污染,乐山、宜宾等城市出现8天污染。
二是大气氧化性强、臭氧和颗粒物复合型污染突出。本次污染过程,气温较高,太阳辐射较强,加之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较高,臭氧生成速率快,午后臭氧浓度节节升高并出现连续多日超标,同时由于大气氧化性增强叠加清晨强逆温,二次颗粒物转化速率加快,上午时段颗粒物累积并出现持续超标,出现臭氧和颗粒物交替污染,同时伴随较高的二氧化氮浓度,大气复合型污染特征突出。
4月25日-5月6日 成都市NO2、O3和PM2.5小时浓度变化趋势图
成因:区域性高温强辐射天气+本地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大
4月下旬起,我国迎来了2020年以来最强高温天气过程,其出现时间之早、范围之广、温度之高,均为历史罕见。记者从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了解到,四川盆地出现今年以来首轮持续时间较长的高温天气过程,大部分城市日最高气温都在30℃以上,成都市在5月3日发布了今年以来首个高温橙色预警,日最高气温至超过35℃,属历史最早高温。在高温、强辐射、低湿度的气象条件下,非常有利于光化学反应生成,导致臭氧浓度快速升高。
本地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大是主观因素,随着复工复产逐步向稳产满产转变,社会活动水平加速恢复,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增大。本次污染过程期间,大气科研重点实验室观测到,夜间至凌晨时段,多次出现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出现不同程度的同步升高,峰值浓度分别达到125μg/m3、162μg/m3和254μg/m3,尤其是挥发性有机物中低碳烷烃以及苯系物等组分上升尤为明显,表明受移动源排放影响突出。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前体物浓度高,为光化学反应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通过分析光化学反应前(0-10时)挥发性有机物的臭氧生成潜势,除工业生产、溶剂使用源排放外,移动源排放也占很大比例。(吴亚飞 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