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城区柏香村:将“美丽”转化成了“生产力”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7-09 20:02:36编辑:陈廷波
盛夏的雨城,阳光无限明媚。时下的雨城柏香村,蓝天白云之下,周公河缓缓流过,村道两旁绿树成荫,路边上,鲜花竞相开放,俨然一幅恬淡惬意的山水田园画卷。为了精心打造“乡村旅游”这块金字招牌,柏香村坚持走以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路子,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不仅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而且提高了农民就业率,把“风景”变成了“产业”、将“美丽”转化成了“生产力”。
几年前,还在外地务工的雅安市雨城区柏香村村民施洪香,从没想过自己能开一个“文艺范儿”十足的“知青老家”农家乐,那时,在她看来,农家乐无非就是供大家吃饭的地方。“以前嘛,一家人也只能靠种地维持生计,挣不到好多,我就出去打工嘛,一年忙到头,收入和支出刚好持平,也就是够糊口的。” 施洪香告诉我们,“我也没得啥子技术,除了种地就是打工,还能有其它选择吗?”
2018年,施洪香结束外出务工的生涯,回到村里,专心带起了孙子,此时,收入又成了困扰她的一大难题。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柏香村群众收入低的难题,驻村第一书记魏华刚开始动起了脑筋,经过魏华刚等人调研分析,确定了利用柏香村的优势资源,依托村里广阔的山地和林地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以“诗意柏香”为主题打造柏香村,让村民真正获利受益,让柏香村面貌真正提升变化。于是,以施洪香家房屋为基础的农家乐“知青老家”诞生了,这栋吊脚楼风格的建筑,为了配合乡村旅游的建设,周围的篱笆被喷涂上了彩绘,就连碎砖烂瓦、枯树断枝,都被改造成了独具匠心的乡村景观。其屋内,还打造了“农耕文化陈列室”,进入室内,迎面的墙上挂着毛主席像,旁边古朴的大方桌上并排放着马灯、煤油灯等,屋子里还摆放着种地用的耧、打场晒粮用的杈,还有轱辘、笼屉等,各种农耕用具一应俱全,带你追忆传统的农耕历史风貌和生活形态。
现在,施洪香的农家乐慢慢步入正轨,接待的游客也是越来越多,再加上她以“知青”为品牌推出的“知青泡菜”,让游客游玩之余,还能带上柏香村的旅游特产回家,真是美了游客,富了村民,“我以前打工就两千块钱一个月,现在收入那是翻了一倍哦。”她说,“虽然我没得啥子文化,但是我也知道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好多顾客来都用微信和支付宝,我也学会用微信了,还时不时的在朋友圈晒一下农家乐和特色菜。”
村民变“富民”,这栋吊脚楼风格的建筑成了柏香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一去不复返,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在悄然改变着村民们的生活方式。
“柏香村流传的历史故事不少,我们把口头流传的故事,变成实实在在的景点,既能完善柏香村的旅游形态,又能突出柏香村的特色。”柏香村第一书记魏华刚说。
群山环绕、鸟语花香是雨城生态乡村的标配,柏香村村民认识到,要吸引人,就要挖掘出根植于本土的文化,打造有故事的乡村,让当地旅游多一份特色。围绕这份“诗意”,魏华刚等人结合当地的传说,在柏香村打造了迎送客牌坊、栖凤园、皇后亭、舍得园、听水亭、归心园、双龙亭、双龙潭等10余个景观点,并根据柏香村文化,为柏香村创作了宣传歌曲《我在柏香等你》《美丽柏香》《雨城柏香》。
“以前的柏香村,晴天出门一身灰,雨天出门两脚泥,就是一个藏在深山中的‘穷窝窝、烂沟沟’。如果不是搞乡村旅游,我们村根本不会有现在的发展。”村民李桃红感叹道。如今的柏香村,房舍错落有致,游步道上游人如织。茂林修竹、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以及不时从屋后升起的缕缕炊烟,将整个村庄装扮得像一个令人向往的山水田园。
听说,现在柏香村每个组都通了公路,并且已经形成了环线,上山和下山形成一个通道。柏香村离雅安周公山温泉不到5公里,也是前往望鱼古镇、海子山景区的重要节点,周边旅游的发展壮大,也不断激发着村民返乡创业的热情。柏香村通过2年努力,实现游客达4500人次,带动各产业获利6000—10万元不等,竹产业超85万元,确保无户返贫。现在的柏香村已经创建为雅安市级文明村;成为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青马工程”实践基地和雨城区青少年实践基地。先后完成皇后亭等10余个景点打造、挖掘整理21个民间文化故事;建成农耕文化陈列室,打造 “知青老家”餐饮示范点;推出10余种旅游纪念品,目前,柏香村正在努力推动脱贫攻坚的收官工作,“在未来,柏香村还要创建‘省级文明村’和‘AA级乡村旅游风景区’。”第一书记魏华刚坚定的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证明,将乡村旅游和脱贫攻坚有机融合,坚定不移走“乡村旅游+扶贫”这条绿色发展道路,不仅让柏香村更多的贫困群众享受到了乡村旅游跨越发展的红利,更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了不竭动力。(付逸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