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书记”鄢宏回村“探亲” 被帮扶户为啥三次落泪?

来源:华西都市报 时间:2020-12-14 09:39:19编辑:刘映红

鄢宏(左一)在村民家里拉家常。

“背包书记”鄢宏行走在林间小道上。

仁义村的车厘子种植基地。
“鄢书记,到家了打个电话回来……”11月25日上午,老杨头追着送别曾帮扶过他的鄢宏,又一次忍不住落泪。老杨头对记者说:“我硬是舍不得他走!”
鄢宏是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华融”)员工,2015年8月被选派至四川省宣汉县峰城镇仁义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2019年1月“卸任”后,鄢宏一直牵挂着村子里的人和事。鄢宏说,这次回村“探亲”,他最想见的人,就是老杨头。
“背包书记”回村
老杨头三次落泪
“呀,鄢书记!真的是你回来了!”11月25日上午,鄢宏到仁义村“两委”报到后,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就带着事先买好的棉被,直奔老杨头家。听说鄢宏回村后拜访的第一个人就是他,老杨头激动得流泪了。
老杨头是鄢宏结对帮扶过的贫困户,名叫杨美信,年过七旬。悄悄抹去眼泪后,老杨头满脸堆笑,将鄢宏拉进新房子,捧出一大盘干果招待,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
“背个背包,穿双胶鞋,自带干粮,从不吃别人一顿饭,还经常给我们带礼物,你这个‘背包书记’是个好干部。”老杨头至今还记得鄢宏驻村开展帮扶工作的样子。
“您当年站在那个烂房子前,愁眉苦脸的,照片我还存着呢!”鄢宏从背包里拿出电脑,翻出一些照片给老杨头看,边看边聊。回想起三年前鄢宏帮他进行危房改造的点点滴滴,老杨头禁不住再次落泪:“要不是你尽心尽力帮扶,我哪有今天哦……”
杨美信原本长年在新疆务工,2017年回村,想着日后能落叶归根。十多年没住的房子,变成了危房。异地扶贫搬迁的政策红利已过,服务期已满的鄢宏,为了帮老杨头改造危房,主动申请延长了帮扶时间。经过两年努力,老杨头的新房终于修好了,老两口不仅获得“低保”,还享受到了危房改造补贴政策。
“鄢书记离任,没让我们晓得,悄悄地就走了。”相聚的时光温馨而又短暂,鄢宏离开前,老杨头紧紧握住他的手,几次问他下次什么时候再来。分别时,老杨头使劲挥手,忽然又放下,抹着泪对记者说:“我硬是舍不得他走!”
鄢宏离任后,老杨头经常与他通电话,柴米油盐、红白喜事、家长里短,都要和鄢宏聊聊。早些年,老杨头唯一的儿子在务工时意外去世,鄢宏被他当成了儿子。“他(鄢宏)回家后才是他父母的儿子,在我家,他就是我们的儿子!”杨美信动情地说。
重走当年帮扶路
一双胶鞋换皮鞋
村里还有很多人很多事让鄢宏牵挂——程金芝家的桃花米卖得好不好,她看管村里中药材基地的工资是否发放到位?曾对生活丧失信心的程章开起了农村淘宝店,现在生意如何?陈家石坝的20多户群众一起修建的聚居点,房子都装修好了吧……
这次回村“探亲”,鄢宏重走当年帮扶路,把他牵挂着的乡亲们访了个遍。鄢宏告诉记者,得知大家的情况都在一天天变好,他“心里踏实了不少”。
仁义村党支部书记熊邦明介绍,仁义村基础薄弱,条件艰苦,2015年贫困发生率高达23.78%,约为2014年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驻村工作开展以来,为了帮村里确立发展思路、找准未来出路,鄢书记跑了不少路,操了不少心”。
“我们和他一起走访,饿了吃干粮,渴了喝山泉,只用了半个月时间,就访遍了全村426户人家、1748人。”熊邦明说,“第一圈”走下来,鄢宏的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每家每户的情况,他都“知根知底”。
一个背包,一双胶鞋,一把雨伞,是鄢宏当年走村入户的所有装备。
胀鼓鼓的背包,总是越走越瘪。因为里面装着的,除了干粮、电脑和《农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工作实务手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等工作资料,更多的,是送给村民的诸如肥皂、牙膏一类的小礼物。
高山深涧里,山间林地旁,村民总能时不时见到这位背着背包的第一书记。诚如老杨头所说,刚开始,不少村民记不住他的名字,于是给他起了一个外号:“背包书记”。
这次回村,鄢宏依然背着那个大家很熟悉的背包,不过,他原来喜欢穿的胶鞋,换成了皮鞋。“以前,村里的道路几乎全是泥巴路,现在路修好了,再也不用穿胶鞋了。”鄢宏说。
一句很扎心的话
催生产业出路
仁义村五社的贫困户程金芝,是两个十几岁孩子的母亲,因丈夫外出杳无音讯,一家老小全靠她养活。2015年夏天,鄢宏得知情况后,找到上海一位好心人向她捐款2000元。然而,程金芝却说了一句扎心的话:“钱,其实我不想要,只盼你能给我找条出路。”
“这是一个几乎不识字的女人,她要找出路、谋发展的认识和勇气,深深触动了我。”鄢宏通过走访发现,村里有年轻妈妈困苦难熬,有老人生活艰难,村民没啥收入来源。当地很多干部群众都说,这个地方偏远、土地贫瘠、年轻人都走了,发展不起来——在村里和书里,都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这让鄢宏经常失眠。
几天后,鄢宏找了两辆面包车,带着村社干部群众代表十几人,到县里条件最困难的龙泉乡罗盘村考察学习。在海拔2300米、土地贫瘠的罗盘村,村民凭着毅力和汗水,在坡地上发展出3万余亩中药材,实现了户均收入10万元。“他们的条件比我们差得多,我们村也一定能脱贫!”这一次考察学习,对村社干部的触动很大。
“村里要发展,必须兴产业。”在做了大量工作后,鄢宏带领村两委重新制定规划,不断“摸爬滚打”,逐渐将桃花米种植加工产业、蜀宣花牛养殖业、中药材种植业发展起来。通过中国华融精准帮扶,这些产业开始产生经济效益。2018年,仁义村又确定了发展车厘子种植的战略,村里的产业发展蓝图,全部落地生根——仁义村,找到了出路。
在村里,像程金芝一样的贫困户,切实享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以前每斤只能卖1.2元、靠中间商上门收购的桃花米,如今在超市里成了“抢手货”;中药材种植产业成效初显,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平均每人每年可增收上万元;车厘子去年刚挂果就被订购一空,来年的总产值可超200万元。
“目前来看,车厘子项目最成功,前景最好,是真正能带动仁义村致富奔康的项目。”鄢宏说,车厘子不仅是仁义村长远发展的希望,也是条件相对较差的宣汉县中部山区乡村振兴的希望。到基地调研时,鄢宏还得到一个好消息:宣汉县政府正在研究将发展车厘子产业写进全县“十四五”规划。
产业打基础,全村大变样。截至目前,全村已硬化道路18.5公里,7个社已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整治山坪塘9口;中国华融共计投入1200万元帮扶资金,实施了30多个精准扶贫项目。“仁义村退出贫困村序列后,已迈上乡村振兴的新征程。”看到这些变化,鄢宏特别欣慰。
“回望三年多的驻村历程,我感恩、庆幸!感恩组织给我机会参与了波澜壮阔、伟大光荣的脱贫攻坚战役,庆幸自己没有虚度光阴,为人生积累了宝贵财富和美好回忆!”在工作日志中,鄢宏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曾业 刘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