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一群来自广东的自由行客人自驾来到道孚县城,眼前的变化让他们十分意外。漫步在县城道坞湿地公园内,白云依偎在青山身侧,成片的波斯菊姹紫嫣红,极目远眺,山峰翠峦层层叠叠,蓝天倒映在湖面上,天水一色,极尽烂漫。
游客张明说:“这是我第三次来到道孚县,距上一次有几年了,没想到变化这么大。印象中的道孚县城,虽然民居建筑十分精美,但城市环境差强人意,但现在的道孚县城,越来越像一个长在街市中的自然景区了。”
道坞湿地被称为“道孚县城之肾”,对维护物种多样性、调节区域小气候、优化县城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世纪末以来,长期的过度放牧和围垦,让湿地的部分区域生态承载难以为继。
2018年,为“再还道孚人民一片碧水蓝天,一个健康的‘城市之肾’”,道孚县投资2950万元,对道坞湿地实施全面恢复建设。如今,湿地公园不仅环境更加优美,而且还担负着一些新的城市服务功能。
“现在大家都重视保护环境,湿地在县城比较好的位置,自从有了湿地,我最大的感受是皮肤不再干燥了,我们经常来这里转转,空气好,心情也好!”前来散步的居民尼玛拥西说。
在海拔3400米的雪域草原上, 一排排像土、像煤、又像岩石的“墨石”耸立在碧空蓝天中。这片“墨石”景观长达数公里、总面积4.7平方公里,位于道孚县八美镇,是国家4A级景区——道孚县墨石公园。
近年来,络绎不绝的游客到此打卡这一地质奇观,“科技范儿”“异域星球”被作为景区代名词广为传颂。而早几年前,这里还只是村民眼中默默无闻的土石林。2016年,当地政府对其进行生态旅游开发,于7月挂牌成立景区,同年底正式开园运营。
生态旅游发展起来后,老百姓逐渐停止了在草地上的放牧,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从“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生态经济也让村民们尝到了生态保护的甜头,村里的12处闲置民房被租赁给景区,景区门票10%以上的收益分配给景区所在地的村民,2019年,全村享受的景区分红高达103万元,涉旅脱贫户户均增收超过15000元。
不仅如此,八美镇的农牧民群众还搞起骑马、卖饮料、卖烧烤、卖土特产等招揽游客的生意。“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可以卖到五六百元。”八美镇中古村村民格绒拉姆说。
初秋的鲜水河畔,格桑花迎风摇曳。几年前这里还满是沙石,连粮食都种不出,如今却已建起一座康巴高原植物园。落叶松、金叶垂榆、康定木兰、五小叶槭等极具高原特色的植物和183种花卉,正在5200平方米的两栋现代化温室展览馆里向阳生长。
这座植物园位于道孚县鲜水镇,总占地面积近400亩,主要研究高原地区植物品种,通过引种、驯化、培育,让更多植物在甘孜高原上生长,使甘孜州在植被恢复及生态环境构建上具有更多选择。郁郁葱葱的植物园不仅是林业科研园区,随着游客的到来,也变成了旅游观光和生物研学园区。
“每天150元,就在家门口上班,娃娃也照顾到了,游客多的话我们还可以卖点自己家乡的苹果、菌子。”鲜水镇孜龙村43岁村民卓玛拉姆说,依靠植物园的务工收入和相应旅游效益,她家顺利脱贫。
植物园负责人何行铭表示,植物园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当地务工人员最多时有100多人。植物园建成后,也能长期为当地老百姓提供就业岗位。
“在植物园工作稳定,每个月有3000块钱”鲜水镇村民潘三珠一边除草,一边笑着说,“现在我们越来越有干劲儿,将来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8年以来,道孚县以生态系统功能修复为支撑、以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为抓手、以提高改善人居环境为目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至今已投入各类资金3.82亿元,完成了康巴高原植物园、道坞湿地公园、桃花山谷、草原治理等重点生态项目建设,同时为全县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实现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生态扶贫的“三效合一”。(道孚县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