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共论发展思路
参会者参观5G相关领域的主题展
为期3天的首届全球5G产业创新峰会暨黑科技马拉松JUNCTION X成都大赛8月30日于西博城圆满落下帷幕。记者昨日从省经信厅获悉,活动期间现场共迎来各界参会者共26483人次,线上视频直播与照片直播云参会达186035人次。本次峰会由四川省5G产业联盟、成都欧盟项目创新中心和成都励翔会展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国内外近千名通信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5G上下游企业人员以及5G行业用户齐聚成都,就科技进步加速产业升级、5G带来的产业生态改革、企业和人才的新型关系模式、未来社会经济生活构想、加速构建和巩固世界级的产业生态圈等系列议题进行探索。
会议期间,中国移动携手东方电气、浪潮,中国联通携手诺基亚贝尔、凯翼汽车等企业,分别进行了包括基础建设类、场景应用类、产业落地类等多维度、多领域的5G产业项目合作协议签署,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大会同期举行了围绕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等多个5G相关领域的主题展,展现了5G发展最新成就和最新场景应用案例。同时还举办了黑科技马拉松JUNCTION X成都大赛。
看成果
大会达成5方面重要成果
为四川5G产业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据组委会介绍,本次大会主要有5个方面的重要成果。
一是论发展思路,进一步拓宽了战略视野。大会邀请到来自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位重要嘉宾出席,数十位业界顶尖专家和企业精英,共论发展思路,阐释了5G产业发展与新通信理论研究、标志性应用开发以及跨界充分融合的必然联系,讨论了标准制定、安全保障、网络架构设计、新锐企业培育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分享交流了5G领域最先进的新技术、新应用、新方案,拓宽了我省发展5G产业、破解发展难题的战略视野。
二是搭交流平台,进一步深化了国际合作。中国5G商用快速、稳步展开,有力促进了中国、欧洲乃至全球关键技术研发、网络设备制造、终端升级换代、产业加速融合,同时拉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一轮的“中国红利”。
三是展应用成果,进一步凝聚了产业共识。来自国内外多家企业的展品在近万平方米的展区内,以5G发展应用为重点,采取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等多种方式,在真实5G网络环境下,展示了5G技术在工业互联网、智能交通、健康医疗、智慧城市、智慧教育、超高清视频等领域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所孕育的创新成果,及其带来的广阔市场前景,进一步凝聚了5G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共识。
四是赛科技创新,进一步推动了技术革命。举办JunctionX成都大赛,面向全球征集5G应用设计及场景解决方案,共吸引了128名选手,28支团队参赛。围绕智慧医疗、智慧教育、工业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探索构建5G新时代的创新应用场景,培养磨炼产业发展人才队伍,进一步突出了应用场景建设在5G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聚焦5G技术走进千家万户,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加智慧、更加美好。
五是制发蓝皮书,引领5G产业竞相发展。本次大会期间,为推动加强四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培育5G产业生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5G产业创新发展城市,在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的指导下,四川省5G产业联盟发布了全国首个省级5G发展指数,即《四川省5G发展指数蓝皮书(2020)》,蓝皮书阐述了我省5G产业总体情况、各市州5G产业发展情况,并系统梳理了四川5G产业发展情况,提出了具体发展建议,为四川5G产业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看发展
在5G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方面
四川具备三大优势
四川省在5G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方面具备了三大优势,为四川省在5G通信产业领域进入赶超阶段提供了契机。
一是5G研究实力方面,四川拥有高校(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中电10所、中电29所、中电30所、电信科学技术第五研究所等)、企业(华为公司成都研究所、台湾联发科(MTK)成都分支、爱立信成都分支等)三个层面的研究平台,5G研发梯队完备,队伍强大,研究实力雄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同时,电子科技大学参与了中国5G推进组及其所有专业小组的技术标准化工作,在5G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制定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础。
二是关键技术研发方面,5G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覆盖增强技术(超密异构组网、D2D终端直通技术、M2M机器对机器通信)、频效提升技术(大规模天线、FBMC滤波器组多载波、空间调制)、频谱拓展技术(毫米波、可见光)、能效提升技术(绿色通信、干扰管理)四个方面,我省在高频器件、阵列天线、射频芯片、信息安全等方面有技术和产业优势。
三是实验平台与应用方面,四川拥有国家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先进无线通信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全球首个“5G通信系统实验外场”(电子科技大学与华为公司共同建设),全国规模最大的“4G通信系统实验外场”等开放平台;电子科技大学还牵头和参与承担重点专项(专项三)和863计划与5G技术相关的近百个课题,其中相当部分成果已在华为、中兴、上海贝尔、大唐、中国移动等企业产业化应用。(程怡欣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