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 赵蕴如
营商环境是一个城市重要的软实力,也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图为成都科学城。 本报记者 李冬 摄
营商环境是一个城市重要的软实力,也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营商环境作为一个地方的“颜值”,是当前各地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30日,由人民日报社指导,《环球时报》社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高峰论坛暨《2020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发展评估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成都获评2020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同时获评标杆城市的还有北京、广州、上海、深圳和杭州等城市。
这也是继去年拿下2019中国招商引资最具国际竞争力城市和2019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等奖项之后,成都又一次在营商环境建设中备受瞩目。
成都营商环境3.0版本即将于近期正式出台
“多项‘红利’将让企业更加便捷”
根据环球舆情调查中心的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调查显示,成都在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取得积极成效,为企业在蓉稳步发展赋能加力的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高效的服务保障。
在成都,开办企业登记逐步压减至0.5个工作日,一般社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用时控制在80个工作日以内,小型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审批用时不超过20个工作日……
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在1.0版、2.0版政策体系基础上,成都瞄准世行标准、国家标准和国内城市最高标准,制定的营商环境3.0版本即将于近期正式出台。“多项‘红利’将让企业更加便捷。”例如,企业开办时间将从1.0版时的5个工作日压缩到0.5个工作日,工程建设审批时间也将实现从120个工作日到90个工作日,再到80个工作日的压缩。“成都将着力打造投资贸易便利、行政许可便捷、要素获取容易、政策精准易享、法治保障完善的利企便民新高地。”该负责人说。
除了高标准对标之外,成都将网络理政工作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积极构建以城市大脑为核心的网络理政新平台,集成全市266个信息系统,接入9.7万路视频数据、11.6万个点位物联传感数据,把经济运行、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政府职能,连同社会诉求,全部搬到网络理政中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精心构建网上政府、数字政府,培育“办事不求人,办成事不找人”的社会文化和工作机制,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社会诉求“一键回应”,着力打造“蓉易办”政务服务平台及营商环境品牌。
“为全球投资者、各类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公平机会,着力打造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今年,每月一场的机会清单发布已经成为城市“潮流”。秉持“企业与城市相互赋能”的理念,成都将企业需求和城市机遇有机链接,更大力度实现从“给优惠”向“给机会”“给场景”转变,分类发布政府需求、政府供给能力、企业能力、企业协作需求四张清单,今年已发布7批次共2300余条供需信息,成功对接800余条,为新经济小微企业实现融资超100亿元。积极帮助企业找市场,分行业分领域面向社会每月推出100个新场景和100个新产品,累计关注流量超过1亿人次,推动政企间、企业间供需信息、资源要素高效对接和精准匹配。
“人才新政”累计吸引38.1万名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落户
“成都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开放和包容”
环球时报社市场中心主任刘远达讲述了这样的成都印象:“企业或者普通民众对于成都的主要印象,可能包括大熊猫、饮食以及安逸的生活态度。但是对于我来说,成都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开放和包容。”
《环球时报》曾经组织了中国和德国两个国家的高端媒体团,在成都进行中德媒体交流活动。“大众、博世,这些德资企业给德国媒体的反馈是成都的招商引资工作和营商环境被外资所认可,他们的外籍员工在成都工作开心、生活舒适。”刘远达说,从与这些在成都工作的外籍人士交流中可以感受得到他们融入了成都,爱上了成都,成为了成都的一部分。
成都的“人才引力”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智联招聘《2019届应届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在大学生期望就业的城市中,成都排名第4。截至今年7月末,全市“人才新政”累计吸引38.1万名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落户。
成都连续12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像成都人那样创业和生活”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价值选择。近期,在GaWC2020世界城市榜单中,成都位居世界二线强城市(Beta+)榜第9位,较2018年上升7位;在世界城市整体排名中,成都的排名跃升至全球第59位。
通达全球的交通优势,也是成都开放的最好印证。新建的天府国际机场,明年将正式投运,有了“一市两场”,成都交通运输能力必定会大大增强。中欧班列(成都)已连续四年领跑全国,带动形成了以成都为中转枢纽的通边达海、内畅外联国际陆海联运通道体系,7条国际铁路通道、6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持续拓展,已连接境外55个城市、境内16个城市。
“进一步提升国际化,需要更大程度地将全球主要城市成功的‘硬件要素’与‘软件要素’相结合。”两年前,GaWC副主任本·德拉德在给中国城市提出国际化建议时就曾指出,不仅是机场、大学、知识密集型商业园区等“硬件”,国际化营商环境的“软件”同样重要,两者应综合发展。
近两年来,成都在国际舞台上的频繁亮相,不仅体现了成都在“软件”方面的努力,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其世界位次再度拉升的原因。
国际大体联主席奥列格·马迪钦在成都考察时就曾指出:“成都的发展理念是全球性的、国际化的,同时也是绿色的,这跟世界大运会的理念完全契合。”
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体现的不仅是成都对看得见的空间绿化的重视,更是城市发展理念的升级——是对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视,亦是城市从“产城人”到“人城产”发展顺位的转变。
去年成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34.7%
“这样的增长率在全国都是少见的”
当日发布的《中国城市营商环境发展评估报告》从政务管理效力、产业发展实力、城市品牌影响力、社会普惠发展推动力和商业可塑活力这5方面对城市发展进行综合评估。成都营商环境指数为92.2分,排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其中,成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标特别突出,指数为99.6,在所有城市中名列第一。
在为期8个月的调研时间里,成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标让专家团队印象深刻。2019年,我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34.7%。“这样的增长率在全国都是少见的。”参与《环球时报》榜单评价的一位经济学专家认为,“这证明了成都城市的经济韧性,也是今年疫情防控背景下,成都经济增长很快转正的底子所在。”
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8.3万户,同比增长18.7%,新登记数量和增速均位居副省级城市第1名;企业登记数达92.2万户、位居副省级城市第2名。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298.6亿元、增长0.6%。其中,二季度增速达3.9%,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53.3亿元、增长4.1%,进出口总额逆势增长23.5%,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45.4%。
成都是全国探索新经济较为成熟的城市之一。新经济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推动者。近年来,成都独角兽企业从0到6家,新经济企业从18万家增至36万家,获得风险投资从40亿元增至520亿元,新经济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新经济活力指数、新职业人群规模均居全国第三。成功获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居全国第6位,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达8100亿元,占GDP比重47%。(钟文 赵荣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