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天“洞”地 气象预报员是这样炼成的

来源:四川日报 时间:2020-08-31 09:19:34编辑:刘婷婷


8月19日,温江国家基准气候站工作人员在释放探空气球。


8月23日,四川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吕学东(右一)通过气象云图判断天气状况。


峨眉山国家基准气象站。


康定国家天气雷达站。


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可准确测量降水量。


光电式数字日照仪,能够提供可靠连续的日照观测数据。


降水天气现象仪,采用激光技术可测量毛毛雨、雨、雪、雨夹雪、冰雹、未知类型降水等。


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能够提供可靠连续的日照观测数据。


温度湿度仪器。

8月30日15时30分,四川省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这条牵动众人的短信息,是众多气象预报员24小时轮班工作的成果。此前,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吕学东一脸严肃,在不同的电脑屏幕前左右观看,通过分析云图、风图、雨量图和各种数据之后,在气象预警通知单上签上名字,确认了即将发布的暴雨蓝色预警内容。
今年入汛以来,四川各级气象部门共发布暴雨、高温、雷电预警及预警信号5901期,短信7226万条。而每当有极端天气来临,我们在手机上都会提前收到气象灾害预警。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天上、地下,有很多双“眼睛”在监控天空的气象信息。
每年汛期都是天气预报员们最忙碌的时候,24小时连轴转,遇到强对流天气时,除了上厕所、吃饭,其余时间都是高强度紧张地盯着显示屏,生怕错过一张卫星云图,错过一个气象数据。如遇上突发天气状况,他们基本是彻夜无眠。
如今,为了更准确地预报天气,气象预报员们利用气象卫星、气象雷达和地面气象站“感”天“洞”地。地球大气层有24小时运转的气象卫星,通过地面卫星站能将卫星传来的电信号复原,绘制成各种云层、风速、风向,再经进一步处理和计算,得出各种气象资料。
从今年3月25日起,全省11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就提前进入24小时开机的汛期工作模式。素有“千里眼”之称的它利用其“锅状”天线转动着发出电波,同时又接收从风、云、雨反射回来的微弱电波,在计算机上形成风、云、雨的轮廓。
24小时连轴转是成都市温江区永宁街道八角社区温江国家基准气候站工作的常态。光电式数字日照计、降水传感器、能见度仪、降水天象观测仪等设备传回的数据正在显示器上显示着实时的数据,并且每分钟都在更新着。这些数据会及时通过无线传输汇总到四川省气象局数据平台以及国家气象中心,为接下来的天气预报提供有力支撑。
自古人类便对天空有着十分的好奇。如今,人类用科技改变了生活,改变了“感”天“洞”地的方式。我们的气象人,已初步建立起了天、空、地立体化的气象监测网,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升。(赵清扬  郝飞)
数读
截至2019年11月
我省建成地面自动气象站5358个
新一代天气雷达10部
L波段探空雷达7部
风廓线雷达12部
农业气象观测站45个
土壤水分观测站190个
大气成分观测站5个
GNSS/MET水汽观测站82个
酸雨观测站10个
雷电观测站36个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
●高度36000千米,搭载各种气象遥感器
●闪电成像仪1秒钟能拍500张闪电图,探测区域范围内的闪电频次和强度,提供闪电预警
●能每3分钟对台风区域进行观测,对灾害及环境监测、人工影响天气、空间天气研究等提供有力支撑
探空气球
●高度30千米,到达高度后气球会爆炸,其残骸会顺着气流方向下落,一天释放三次
●悬吊的“GTS13”型数字探测仪可综合探测不同高度的大气温度、气压、相对湿度和风向风速
多普勒天气雷达
●高度:海拔4.3千米
●可监测垂直地面8到12公里高空中的对流云层的生成和变化,判断云的移动速度,生成高精准度的72种信息产品
自动气象站
●由带有防风雨外壳的数据记录器、可充电电池、遥测(可选)和气象传感器组成
●有温度计、风速计、风向标、湿度计、气压计传感器,部分气象站还有雨量计、云高仪、辐射计等传感器
(数据整理/谭曦 制图/朱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