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良繁基地
中药材收购
巴中市生物医药产业园
四川百顺药业有限公司
新普瑞制药
川东北仓储物流交易中心效果图
这是大自然的恩赐。“秦巴无闲草,遍地皆灵药”,巴中地处米仓山南麓,北纬31度,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四川盆地北缘山区重要生物基因库和天然药库”之称,是名贵、道地中药材适宜生长区。
这是来自历史深处的咏叹——“……孙氏何代贤,据此傲浮俗……”在通江县,至今传颂药王孙思邈在此著书立说、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红四方面军伤病员在老乡们的草药下康复痊愈,又见证一段军民鱼水情的历史佳话。
这是来自现实世界的荣耀——巴中民间历来就有种植中草药的传统。全市分布各类中药材1775种。有成熟种植经验的品种120多个,90多个道地药材品种列入《中国药典》,是“中国三木药材之乡”“中国银耳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
药王、药材,造福黎民,铸就了巴中中医药的辉煌历史。站在新起点上,传承千年的中医药迎来发展新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振兴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2018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中医药强省”决策部署,把中医药产业作为7个千亿级重点产业,纳入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全面擂响川药振兴的战鼓;
巴中市委、市政府将道地药材产业纳入全市四大特色农业、生物医药产业纳入全市四大重点工业、健康养生产业纳入全市四大现代服务业予以大力推动,列入“六大突破”“六个推进”工作内容。成立巴中市中医药产业促进中心,负责推进中医药产业全链条发展和中医药产业事业融合发展。
由此,巴中中医药产业大手笔高起点,踏上助推当地绿色发展新征程。
从分散到聚集
写一篇中医药大文章
步入巴中,诺水河畔、光雾山中、米仓山下、十八月潭,遍地生药材,处处飘药香。
巴中,中药材天然聚宝盆,种植规模全省第二。但资源优势未转换为产业优势。
原因指向很多:品种繁多但规模散、品种杂,缺乏科学规划和布局,是“摸着石头过河”发展产业、继续粗放管护,还是三产融合、全链条推进做精做强?
巴中的答案是:从选准品种、做实基地、标准种植、产销衔接、做活流通等方面精准发力,坚持全链、融合、高质量发展,以聚集做强做大中医药产业,书写一篇巴中中医药产业大文章。
品种不聚集就不能做大。2020年前后,耗时一年多后,一份凝聚多位专家心血的调研报告摆在了巴中决策者案头。
这份报告,综合气候、土壤和市场行情等因素,巴中4个道地药材主导品种和5个大宗产品全部确定。随后,逐个品种组建专家顾问团队,指导品种选育、加工管理等环节。由此,巴中道地药材由过去多品种“零打碎敲”转向集约化。
基地不聚集就不能做强。做强,从耕好现代农业园区这个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样板田”开始。
在巴中,农户向园区集中、基地由分散到集中连片不断加速:如今,已建成“南江黄羊·金银花”全国产业示范园区、省级中药材产业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中药材产业园区7个。眼下,全力创建省级中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县、省级中医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全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质量不保障就不能做优。做优,从良种良繁、追溯体系等方面推动标准化种植开始。
围绕主导品种,打造良种良繁基地,确保每颗种子、每棵苗子产高质优;编制《道地药材主导品种种植技术导则》,实现种植管理采收有据可依;园区基地配套建设产地初加工场所,就地实现清洗、除杂、干燥、储存等分类处理;在巴州区启动全省中药材追溯体系示范县创建,实现“从苗床到药房”全程可追溯。
市场不完善产业就不能做活。在巴中,龙头企业是市场主体的“主力军”。培育中医药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梯次培育药企和专合组织318家。引导龙头企业发展定制药园、订单药业,与农户、专合社等签单合作、产销衔接,将小农户带入大市场。聚焦生物医药园区建设,依托国药天江、新普瑞等重点药企推动中医药产业精深加工。加强内育外引,每年招引5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中医药企业落户巴中。
在巴中,流通体系是运转市场的“主动脉”。各区县逐一建立中药材集散中心,全市布局基层中药材购销网点100余个,启动秦巴山区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和众彩物流中药材园区规划。
集聚生产要素、打造产业集群,传承千年的中医药,正在巴中重新焕发生命和风采。
大手笔高起点
探一条中医药崛起新路子
“……牛儿不吃露水草,收拾背篼又回头……”
千年米仓道下的原生态民歌,既唱出了巴山蜀水间淳朴生活之美,也唱出了边远山区农民生活之困。
革命老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命运如何改变?
中医药,脱贫攻坚“良药”,乡村振兴“良方”。在巴中市的当下和未来产业布局中,“良药”“良方”摆位更高:全市四大特色产业中,三个与中医药有关。
大气魄呼唤大手笔。大手笔需要大规划。前不久出台的《巴中市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年)》《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勾勒出当地中医药产业再攀高峰“施工图”。而出台年度中医药产业发展方案,细化各项工作,已成为巴中定制。
大手笔盘活新要素。市级层面开始,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多元投入、强化改革、组织保障。从空间区域、产业结构、医药融合入手,着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细分实施区域、牵头单位和重点部门。
大手笔匹配严要求。2019年起,中医药产业发展考核事项纳入全市目标考核框架体系,对区县实行半年和年度考核考评,每半年召开“六大突破”现场会对中医药产业现场验靶,已成巴中惯例。接下来,中医药产业发展将列入区县委书记月度重点工作点评内容。伴随着“指挥棒”舞动,巴中中医药产业不断迎来新推手。
大手笔要有大投入。发展中医药产业,巴中很“舍得”——从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基金中拿出10亿元、金融筹资40亿元,成立农业投资集团,对中医药产业专项投入。出台中医药产业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社会主体、龙头企业参与其中,形成发展中医药产业“大合唱”。
大手笔迈入高起点。高标准布局,标注区域特色。统筹空间区域布局,立足各区县实际,聚力“一县一品”打造。
高水平建设,考验脚踏实地。在培育现代产业园区的基础上,巴中高标准道地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增。仅今年,全市就将新增道地药材种植面积5.6万亩,建成良种繁育基地5个,建设市级及以上中医药现代种植示范园区5个……
新目标新路径
绘一张中医药振兴新蓝图
“通江河、南江河,我是巴山背二哥;
爬过一坎又一坡,风尘仆仆为生活……”
一首《巴山背二哥》,高亢悠扬,唱出了巴山儿女不畏艰险的大智大勇,道出了巴山儿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巴中中医药产业,犹如歌词那样,乘风破浪、畅想未来。
2020年,中医药产业迎来发展新契机。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医药参与诊疗患者治愈率达95%,让中医药站在历史“聚光灯”下。从中央到地方,对中医药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产业化和现代化期待更高。
看巴中,大有潜力、蓬勃发展的中医药产业成为振兴图强的“良药”与“良方”,正全力创建“全国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踏上脱贫奔康、乡村振兴和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的快车道。
谋未来,这条融合之路步稳蹄疾——守护生命,中医药制剂进入本地医院,中医药报销比例逐步提高,中、西药同病同价基本实现,中医药治未病服务大健康功能凸显;业态育新,区县金银花、芍药等中医药+文化节如火如荼,红四方面军总医院中医部旧址正在建设,天马山、光雾和谷等中医药康养基地开门迎客,药膳、药酒、药饮进入平常百姓家。
展蓝图,这片产业蓝海宏伟广阔——到2025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达到100万亩,实现生产种植(养殖)收入160亿元,实现中医药工业产值50亿元,新培育品牌优势企业10家。2030年底前,建成省级及以上中医药种植养殖示范基地、西部现代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新兴基地、国家级中医药文旅康养基地、健康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起扬帆正当时。如今的巴中中医药产业,肩负振兴图强的重担,支撑巴中绿色发展、后发振兴新征程!(暮冬 代强 图片由巴中市中医药产业促进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