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一位种粮大户的扩种底气:“疫情是暂时的,种地是一辈子的”

来源:四川日报 时间:2020-02-26 09:48:41编辑:谢川霞

2月24日,泸州市合江县白米镇桥上村,专业合作社的机耕手在用旋耕机耕地。郝飞摄
 
  “突突突!”2月24日上午10时,泸州市合江县白米镇桥上村,宁静的氛围被一阵发动机声打破。
 
  寻声而去,记者看到一台旋耕机正在一块水田间缓慢行驶,刀片把枯黄的稻根、嫩绿的野草一并打碎,泥花飞溅,激起土里特有的潮味儿。
 
  田垄边,老胡背着双手,盯着旋耕机沉默不语。对于这位种粮大户来说,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到了。
 
  疫情不得不防,农时不能不抢
 
  老胡叫胡万超,肤色黝黑、满脚泥巴,让人一眼就能认出这是位地道的庄稼汉。
 
  2013年,老胡带头成立了白米镇超越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始流转土地种水稻。如今专合社覆盖总面积达到了750亩,他也成了合江县远近闻名的“田老板”。
 
  种了几十年地,今年是他遇到的最冷清的春耕季。
 
  “要把进度抢回来!”旋耕机轰鸣声中,他扯着嗓子告诉记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目前每天只有三四名工人耕作,而正常情况应该是二三十人一起在地里干活。
 
  工人凑不齐,耕地的进度慢了许多。往年这个时候,稻田应该全部耕完,今年才耕了300多亩。专合社共有两台旋耕机,因为会开的人少,只能用一台闲一台。
 
  疫情不得不防,农时不能不抢。虽然疫情来得突然,作为庄稼地里的“老把式”,老胡脑筋动得更快。
 
  他带记者来到一块育秧田,指着水面说,往年都是育一次秧,今年要分3批次育秧。“怕的就是人手不够,地耕不出来,秧苗一次育完栽不上就老了。边耕地边育秧,分3波,育秧随着耕地进度走。”
 
  看好再生稻,今年要扩种
 
  “滴!”11点半,专合社门外一声喇叭,乡镇农资服务站的货车来了。“可把你们盼来了。”二话不说,老胡跟随车师傅一起,把化肥、种子背进了仓库。
 
  “很快要育秧了,没有种子不得行。”老胡说,受疫情影响,目前只拿到了200多斤种子。当日,农资服务站人员给他打了包票,说农资运输陆续恢复正常,种子要多少有多少,这才让他一直悬着的心,落了下来。
 
  按理说,今年能抢回春耕农时已实属不易,但老胡不顾妻子反对,还做了一个大胆决定:今年又流转了100亩土地种植水稻,为这事妻子一直埋怨他。
 
  老胡扩种的底气,来自再生稻。专合社成立以来,就一直种植再生稻。所谓再生稻,在一季稻成熟之后,收取稻穗,留下部分植株和根系,施肥和培育,让其再长出新一季稻子,也称“一种两收”。他掰着手指头给记者分析:自己流转的土地都很平整,再加之合江县热量充足、光照多、很少起雾或者阴天,天然适合种植再生稻。其次管理起来比较方便。目前虽然受疫情影响,人手不够,但是一旦种下去后,再生稻第二季收割几乎不需要人工成本。目前老胡的再生稻亩产近千斤,扩种100亩意味着可多产50吨稻谷。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稻谷种子要好。”蹲在地上,老胡向记者讲起自己的选种经验。
 
  “不能让一种种子在一片稻田里种上两年。”他举例,今年这块地种这个种子,那块地种那个种子,明年再把两个种子对调种。几年下来,就能找到最适合的稻种。
 
  扩种增产后,会不会担心粮食收购价过低而赔本?“咋可能嘛!”老胡划开手机给记者看新闻,“国家都说了,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保持稳定,还能适当提高。那担心啥子,甩开膀子干!”
 
  老胡算了一笔账:每100斤稻谷可产大米60斤,如果扩种100亩再生稻,专合社今年预计可增收15万元。“这就是最大的底气!”
 
  记者手记
 
  老胡的变与不变
 
  几千年来,农民这个职业都是要望天吃饭,春种秋收,周而复始,亘古未变。但要想当一名现代农民,最需要的却是主动求变。
 
  这在胡万超身上体现得很明显。为增产,他先后尝试种植双季稻和再生稻;担心稻米收购挣不到钱,就引入设备精深加工,自己生产大米;为让种子最大产出,在地里搞起“同台竞争”,直到选出最理想的种子……
 
  老胡的变,是始终瞄准品质和市场,哪款稻米好吃、价格高,他就种什么。变的背后,他对增产增收的渴望从未改变,那也是所有农民最朴素的梦想。
 
  采访结束时已近中午,厨房里飘来米饭的香气。“香不香?都是我地里种的。”他颇为得意地告诉记者,今年要继续采购农机,同时再上一套大米生产设备。
 
  “疫情是暂时的,种地是一辈子的。”虽然现在仍处于疫情防控阶段,但跟过往每个春天一样,老胡依然对丰收充满渴望,且信心百倍。(侯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