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印记||“胶鞋书记”陈旺决战雪域高原的1800多个日夜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9-03 15:08:28编辑:李光超

“你不知道自己是高度近视,还有严重的糖尿病吗?海拔那么高、条件那么苦,你受得了吗?再说,女儿马上要读小学了,你走了,我怎么办?”陈旺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税务局二级主办,2015年8月,为响应党中央脱贫攻坚号召,他主动请缨,到泥巴乡次郎村担任第一书记。当他把想去次郎村当第一书记的想法告诉妻子时,妻子坚决反对。

犟脾气的陈旺并没有因为妻子的反对而放弃,“我有群众工作经验、又懂藏语,回到农村,可以真正为老百姓做点事。”陈旺再三向妻子保证,“你放心,我一定照顾好自己。”
临行的前一天晚上,妻子特意在他的行囊中放了两双崭新的胶鞋。带着这两双胶鞋,陈旺踏上扶贫路,这一走,就是五个年头。
保障群众出行安全 他忘记了个人安危
次郎村坐落在炉霍县泥巴乡逶迤连绵的群山中,四面环山,土地贫瘠,交通滞后,壮年男子全部出外打工,妇孺老小守着虽然广袤却产量微薄的土地过活。群众的生活处于基本解决温饱、徘徊在贫困边缘的状态。全村被确定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
虽然誓言铮铮、信心满满,但是走进平均海拔3500米的泥巴乡次郎村,看到贫困落后的现状时,陈旺还是迷茫了。
2015年,脱贫攻坚刚刚起步,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更没有榜样可以学习,该从哪里入手呢?为了找到突破口,刚进村的那段时间,陈旺每天都穿梭在乡间的小道上,顶着烈日、冒着风雨,与村民们一起劳动、一起吃糌粑、一起拉家常。乡亲们见他每天都穿着胶鞋,便调侃他:“陈书记,皮鞋穿久了,穿胶鞋习惯吗?”他笑着说:“穿胶鞋跑得快,只要你们一个电话,我就能随叫随到。”
经过一段时间的东奔西走,陈旺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2015年的次郎村,只有一条土路可以进出村庄。由于临近悬崖、没人养护,再加上坍塌、滑坡等因素,这条土路的通行状况相当糟糕。“下雨下雪的时候,村民们需要手脚并用才能勉强通过。好几次我都差点摔下悬崖。”陈旺想起了“要想富,先修路”这句俗话。于是,他四处奔走,从交通部门争取260多万元资金,对次郎村5.12公里盘山公路进行硬化,既保障村民的出行安全,也为以后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陈旺查看通村公路施工现场,了解工程进度

“虽然只有不到6公里路,但却是次郎村乡亲们的希望之路、致富之路。”从工程开始,到工程结束,陈旺先后12次步行走完全程,查看工程质量。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地区,空气中的含氧量不到内地的一半,在崎岖的山路上往返10多公里,对于身患糖尿病的他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在那条路上,我记不清摔了多少跤、吃了多少灰,也记不清有多少次迎着朝阳出门、伴着星光回家。只记得在公路通车的那一天,看着村民们欢呼雀跃的身影和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我高兴得说不出话,眼泪不自觉地掉了下来。”那天,看着平坦的新公路和村民们脸上的笑容,陈旺觉得自己吃的一切苦都值了。
公路通车后,新的问题又摆在了陈旺的面前。有一次,陈旺顶着滂沱大雨往村里走,路过一个弯道时,一辆摩托车车轮突然一滑,车上的人一下被甩了出去。幸亏摩托车速度不快,否则这个人就被甩到了悬崖下。陈旺一边紧急救人,一边思考着这段公路的安全隐患。于是,在炉霍县交通部门的办公室又多了一个瘦削的身影,一次,一次,又一次,总投资96万元4.8公里的次郎村通村公路安全护栏终于立起来了。如今,银色的防护栏,犹如一条盘旋的巨龙,时时刻刻守护着藏族同胞的生命安全。
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他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脱贫攻坚、产业优先。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才能让群众摆脱贫困,是陈旺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调研比对,他决定以黑青稞为突破口,但在村民大会上,大家却不愿意了:“黑青稞亩产才200斤,产量那么低,我才不种呢!”陈旺苦口婆心讲了半天,也没有人响应。
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陈旺说服妻子,自掏腰包拿出15000元承包了30亩地,开始试种黑青稞。“当时种植了5亩康青7号、25亩黑青稞。我真的像呵护自己的娃娃一样呵护那块试验田。”邀请农业技术员现场培训和指导,传授种植方法和技能,陈旺说,“我希望通过试验田的示范作用拉动村民们的积极性,只有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才能让他们一起种植,实现田地增产、群众增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年9月,陈旺试种的黑青稞丰收了,原生态的黑青稞每斤卖到了8元钱,收益比其他普通青稞高出3倍。看到这样的结果,乡亲们动心了,积极性上来了,主动要求种植黑青稞。于是,陈旺用县上配套的15万元产业发展金,成立了次郎村农民合作社,与省内食品公司联合研发了“泥曲”牌原生态黑青稞系列食品。
那一年,次郎村的集体经济第一次实现了分红,户均2900多元,人均增收500元,在炉霍县88个贫困村中,率先实现了集体经济“零”的突破,改变了乡亲们靠天吃饭的传统观念,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陈旺在田间地头了解情况

救助白血病男孩巴登 他把爱传递到大山深处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但不是每个家庭都是那么幸运。
“记得我第一次走进次郎村勾吉小组时,刚到村口,就看到一个黑瘦的小男孩坐在山坡上,孤独地望着远方。我很奇怪,就上前问他为什么没去上学?同行的村主任告诉陈旺,这孩子患有白血病,早就没读书了。”陈旺回忆道。
这个有着一双圆溜溜黑眼睛的小男孩叫巴登洛吾,当时刚满7岁。陈旺被他那双迷茫无助的大眼睛深深刺痛了。“如此鲜活的小生命,怎能让他过早地凋零?”于是,陈旺四处奔走,在炉霍县税务局和泥巴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发起了救助大眼睛的白血病儿童巴登洛吾的慈善救助活动。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爱心传递下,共筹集爱心捐助款19万余元,让孩子回到了医院继续治疗。
到成都就医后,小巴登的病情有所好转,可是后期费用估计还需要5万元。听到消息,陈旺急了,又奔走在认识的同学、朋友之间,其中的困难不言而喻。功夫不负有心人,成都青年企业家李文刚组织的爱心团队,到医院看望了小巴登,捐赠了33000元的困难补贴金给小巴登家,还与小巴登的监护人签订了为期12年的定点结对捐资助学协议,承诺每年给予小巴登不低于5000元的学习生活费用。
如今,小巴登早已背起了书包,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校园。“当孩子的妈妈将一双胶鞋和洁白的哈达献给我时,我的心里感到了满满的春天。”陈旺笑着说。
5年,是1800多个日日夜夜。在这个小小的藏家山寨里,陈旺先后穿坏了7双胶鞋,争取资金500余万元,解决全村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10件。2018年1月,次郎村实现脱贫摘帽,人均年收入达5800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我身边、在税务系统,还有许许多多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同事们,他们的心,始终与乡亲们在一起,而我只是他们中最普通的一员、最平凡的一个。”陈旺说。(朱艳秋 蔡雁 姚雪平)